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评论:我们的精神正走向幼儿化

(2008-03-11 22:57:00)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教学之思
                 我们的精神正走向幼儿化

                             白坤峰

     1998年4月,北京大学放映李连杰的功夫片,当银幕上出现中国武士在一番艰苦奋斗之后将日本武士打倒时,北大学子掌声雷动。一位学子事后反思:“这样的掌声出现在北大,多少有些刺耳。因为这只是虚幻的电影。”

    又过几年,“无厘头”周星驰来到北大演讲,让他想不到的是,北大学子齐声背诵《大话西游》中的经典:“曾经有一份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我想说一万年。”

    1999年6月,清华大学邀请香港美女主持吴小莉演讲,吴小莉迟到二十多分钟依然得到学生们欢呼,清华学生提问的第一个问题是“第一次化妆对你有什么意义”。

    2005年,物理学家杨振宁演讲,大学生们提的问题是“你八十二岁,娶个二十八的女人,你觉得合适吗?”学术问题反而少有人询问。

    难怪在上个世纪结束前,一些教授就说:90年代的本科生不如八十年代的高学生,90年代的研究生不如80年代的本科生。

    也许言过了,但是无论大学生还是中学生,学子们的精神追求一直在弱化是不争的事实。理想与求知早就让位于感官娱乐。

    在电视机前,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一起津津有味地看飞来飞去的武打片、装腔作势的搞笑片、嗲嗲夸张的言情片,他们竟然能找到共同的乐趣。

    书店里,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共同寻找卡通漫画书籍,什么《蜡笔小新》、《龙珠》、《灌篮高手》。

    周国平先生《波兹曼的诅咒》中谈到:“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是一部声讨电视文化的著作。……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

    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至少,我们应该首先有精神追求、精神关注。至少,我们不要首先精神低俗化、生活消遣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