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西南联大精神之火月亮与六便士 |
分类: 教育教学之思 |
轻易地步入了上流社会的拜伦,有美丽的妻子有丰裕的家产有广泛的名声,他本应微笑着享受一切,但他却整日坐卧不宁,躁动不安,他要去遥远的希腊,为希腊的自由而战,他的姐姐不解地问“为什么”,拜伦沉思了一下,严肃地说:“为了理想。”面对“幼稚”的弟弟,姐姐温和地笑了:“不,我只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现实,是物质,是形而下;看不见摸不着的是理想,是精神,是形而上;你更看重哪一个?尤其在舆论导向越来越倾向物质享乐的时候。
追求殷实的家产、华美的房间是无可厚非的,只要来源正当手段合法。但当许多人都只在生活中追求生活的时候,都只在物质中享受物质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还应追求一点别的什么呢?例如,精神的饱满与圆润,例如,未来的瞻瞩与期待……
精神走向、终级关怀、文化更新、心灵慰藉……这些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既换不了钱又不当不了吃喝的形而上,我们还有多少人在关注?在守护?在创造?
你说起理想、心灵、精神……“世人掉头皆不顾”,“犹如东风射马耳”。就在本应是精神圣地的校园里,当教育只剩下试题、分数、排名、录取、量化、考级、证书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感到一种难言的悲凉。你有心但又有多少力?希望熄灭又燃烧,灼热了心脏,又悄然冷去。屈身地面是时宜,仰望天空是追求,你会选择哪一个?
我想起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人物原型高更,他逃离了只有物质的家庭,逃离了只有物质的上流社会,他走进了森林,他画美丽的大自然,他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可是,我们再讲拜伦再讲凡高再讲高更再讲贝多芬再讲孙中山再讲蔡元培再讲鲁迅再讲老北大再讲西南联大再讲顾准……还有人听吗?还有人思考吗?还有人敬重吗?是不是一切精神的存在都已经不合时宜了呢?是不是武打搞笑片、无聊杂志、流行歌曲、电脑电视一统天下了呢?
精神的圣火,我们该不该守望?要不要守望?能不能守望?你可以告诉我吗,我的朋友?
我们如何守望?如何有效地守望?如何更好地守望?我们可以同行吗,我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