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教学之思 |
文化是城市的名片,苏南是经济发达地区,但在许多中学,我清楚地感觉到,学生不读书,学生不喜欢读书,学生也没有必要读书。从大环境看,这是一个分数时代文凭时代物质时代娱乐时代而不是一个读书时代精神时代。
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些国际组织评估学生发展,主要从三个能力角度评估,即阅读能力、科学能力、数学能力。
我很痛心也很忧心地看到,许多学生在铃声催促下才走进阅览室,他们随便翻翻奇闻逸事,他们在名著下偷偷压一张数学试卷或一份电脑报,他们看着表盼望着下课,他们看漫画看《蜡笔小新》看成人短讯笑话……
但是一说星期天放映电影,他们会高兴地欢呼起来,时尚的搞笑镜头让他们开怀大笑,飞车武打片段会让他们如痴如醉,他们排斥名著电影《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大卫 科坡菲尔》,他们只喜欢男女主人公飞来飞去的《七剑》《神话》《无极》……
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大批学生的不愿写不会写也写不好作文,而我们知道许多大科学家都有很好的文采,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苏步青茅以升钱学森李政道邓稼先……
鲁迅劝告文学青年读一点科学书,他又诚挚地说:理工科人士如果早年没有点精神追求到了年老时易生活空虚。拳拳之心,动人肺腑。
读书确实一时换不来金钱财物,但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读书人口,世界是靠理想主义者推动的。反过来说,读书也未必一定没有物质回报,虽然说有功利目的的读书不是读书。当年提倡“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时代,有谁敢读书愿读书?但是文革结束之后,凡是坚持读书的人大多获得了他们想不到的回报,
请读书吧,我的学生们,为了民族为了精神为了未来也为了自己。请读书吧,我的学生们,你能在将来获得回报。这样的呼吁让我心痛。
2005年11月于张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