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老刀郎,与那些拯救过他的女人

(2010-02-04 05:02:12)
标签:

娱乐

文化评弹

不老刀郎

分类: 文化评弹

文◎书生刀客|令狐琅

    曾经的刀郎,风靡大江南北,横扫网络歌坛;如今的刀郎,似乎已经远去,似乎已经老去。刀郎的声、影虽逐渐消隐,但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那些翻唱的女声从来就不绝于耳,她们一直在用心“拯救”着这位曾经点燃过无数男女内火的情歌王子。这些“刀女郎”多为女中音,她们浑厚的音质无一不深情,她们沧桑的表达无一不动人。这是一道风景,也是一个奇迹。   

    从艺术表现的高度来评价,当属杨竹青最优,从某种程度上她超越了原唱。刀郎的歌曲大致有两类:一类热辣似火、万种风情一览无余,如《情人》、《大眼睛》等;一类柔情似水、千回百转欲断人肠,如《关于二道桥》、《艾里甫与赛乃姆》等。杨竹青选择了后者去演绎,配器上与原唱相比去繁就简,使得声音与旋律的浑然一体。在《北方的天空下》等曲目的演绎中,杨竹青充分利用共鸣腔,在保留原曲款款深情的同时,更增添了些许梦幻空灵;而在《守候在凌晨两点的伤心秀吧》等曲目的演绎中,她用了笔断意连、一唱三叹的表现手法,将本就销人魂魄的原曲提升到了一种欲罢不能的境界。   

    在这些以中音作为共同特质的“刀女郎”中,当属降央卓玛与原唱的音质差异性最大。虽然她只演绎了《西海情歌》等为数不多的几首,但她空旷、悠远的声音足以洗净聆听者脑海中残留的原唱的痕迹,甚至使人产生这样的直觉:分明是翻唱比原唱更耐听。与降央卓玛完全以音质取胜不同的是,其他“刀女郎”或多或少会在配器上用些心思,将原唱中那种纷繁热闹的背景一改而成马头琴、大提琴、二胡等忧伤的色调,并放慢了原唱的节奏,罗海英演绎的《艾里甫与赛乃姆》、阿丽玛演绎的《新阿瓦尔古丽》等无不如此。但也有配器比较失败的,如陈影演绎的《冲动的惩罚》用了埙,这样的渲染明显过了,但她敢于演绎《2002年的第一场雪》这样人们耳熟能详的曲目,实属情到真处敢作为。
    女中音的特点就是干净、深沉、悠扬,这正好与刀郎略带沙哑、稍显浑浊的嗓音形成了对比,才至于翻唱与原唱各具特色、相得益彰。不过,还真有一位“刀女郎”与群芳不同,她就是玉萨,可说是女版刀郎。如在演绎《孤独的牧羊人》等曲目时,在配器上与原唱几乎无异,舞曲风格全然不失,声音沙哑的味道也极为相似,但女声的高亢却以一种情感的呐喊取代了原唱的情感诉说。再仔细比照一下玉萨演绎的《谁在窗外流泪》(原唱名为《德令哈一夜》)、《高原的回忆》等曲目,会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女人情感深处的呐喊比男人更震撼,女人呐喊当中奔放的情感足以摧毁一切。

    回望曾经的刀郎,走近这些“刀女郎”,我们或许会有这样的犹疑:刀郎的成功更多的是在创作上,而非在演唱上——虽然他的演唱已经非常精彩了。作为歌手,他无力将那个情歌神话延续得更久;作为音乐人,他却一直在我们身边——与他的“刀女郎”一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