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生猝死频发,应问责!

(2013-07-11 00:08:07)
标签:

赖清辉

医者心

医生猝死

健康

杂谈

分类: 医者心(杏林漫话)

⊙赖清辉

 医生猝死频发,应问责!                                                                    悲催的医生,累趴下了。

 

短短一周之内,四名医生猝死,令医护群体高强度工作与自身健康状况的话题引起高度关注。


    7月4
早晨,南京中大医院消化科主任毛翠华猝死于家中卫生间。据悉,毛主任每日门诊要看100多个病人。


    7月4夜间,噩耗再次传出。上海长海医院海宁分院的麻醉医生姚谨涵值夜班时直接倒在了值班室,年仅29
岁。


    7月5
下午,贵州三穗县人民医院一个麻醉医师在奋战了11台手术后坐下休息,就再也没有起来。


    7月8
下午,山东兖州中医院心内科主任陈华因过劳猝死,享年53岁。


   
以上消息,均引起医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医生在微博上悼念同道,也对自己高强度工作状态下的身体健康状况表示担忧。

 

现在医生的处境怎么样?

 

 “白衣天使”是人们对医务工作者的一种赞誉。但是,近些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这一神圣的职业却时常遭遇误解,让老百姓感到不满,甚至刀斧相见。其实,医务人员的工作并不容易。和大家一样,同样有着各种各样的苦衷,“赚钱少”、“没时间顾家”、“老被患者骂”,成为大多数医生的口头禅。有医务人员就用“外表光鲜,内心憔悴”来自嘲;更有人感叹,“天下最难的职业就是在中国当医生”。

 

事实上,医生压力大已不是秘密。医务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社会高期望状态,长期工作紧张,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量。超负荷工作更是常态,这也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医生难有个人生活,双休日、黄金周等休息时间也多半“铺”在了工作上。有调查报告显示,近一半人“工作日平均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不足两小时,超过4小时的仅7%;近90%的人“每个月和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少于2天。同时,仅3%的医生能休够“双休日”;不足1%的人休满过7天的“黄金周”,60%的人甚至休息不了3天;超过50%的人从未享受过年假。

 

医生争分夺秒拯救生命,却可能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些年来,医生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消息屡见报端,一起起有关医生英年早逝、不明病因猝死的新闻,让人们为之动容。遗憾的是,这种现象却在逐年攀升!“广东一医生手术前猝死”、“35岁医生猝死,生前常工作至凌晨”、“医生猝死在手术台前”……除了时刻需要补充新知识,手术、门诊排得密密麻麻,心头的责任感更让医生精神紧绷。加上时不时发生的医患纠纷,又让不少医生觉得心力交瘁。有一项数据就显示,由于长期精神紧张、体力透支,医生的平均寿命比国人平均值低3岁。

 

针对医生的健康状况,2010年时卫生部门曾做过一次小样本的调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在4032名被调查的医生中,1/4的医生有心血管疾病,近一半医生有高血压,40岁以上医生的患病几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此外,有63.03%的医生感觉比以前更累,61.89%的医生觉得社会地位下降,32%的医生曾遭遇过医患纠纷,近一半医生出现“职业倦怠”。对此,有医生坦言,“如果有来生,绝不再做医生。”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些局面?

 

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患者太多。我国的病人群体原本就庞大,医生的“供”却远小于患者的“求”。据了解,美国医生一般每天只看6个病人,中国医生却至少要看60个。很多人无论大病小病都喜欢往大医院跑,导致大医院医生连轴转都还转不开,小医院或社区医院却形同虚设,医疗资源却在大量浪费着。

 

另一个方面,就是医院对医生照顾不够周全。撇开医生的工作压力不说,现在大部分医生在医院里没有活动空间和休息的地方,甚至连吃饭都不能得到保障。尤其是上夜班的医生,经常当天下午就连续工作,接了班还是一直忙。下夜班后,太累的就抓紧睡了,想吃饭的就只能以方便面解决了。

 

还有,医生是昼夜节律最紊乱的职业之一,其特殊的工作方式和人体的生理在进行对抗;而且,医院里患者密集,病毒密度自然高很多,而且很多病毒都与肿瘤的发生息息相关;再次,来自家庭、收入、医患关系等方面的压力,也给医生带来极大的精神负担;最后,医生每天都要面对死亡和病痛,就算有人说医生麻木,但医生毕竟也是人,心理冲击比普通人多很多。

 

医生猝死频发,应问责!                                        医生真得累了!

  医生猝死频发,谁来守护医生健康?

 

当医生累,在中国当医生尤其累。医生工作如此辛苦,却解决不了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其中自然存在体制上的因素。目前的医疗卫生体制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多制度对医生、对患者都不利。这其中,有政府的因素,也有医院管理上的问题。

 

首先,要合理分配优质医疗资源。

 

目前我们国家的优质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的力量没充分发挥出来。患者都向大医院集中,自然给大医院医护人员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大医院医生“累死”,小医院医生“饿死”。其实小病如果能在社区医院治疗,对医生、对患者都是好事,患者花钱少,还不用排队。所以,政府在要合理分配优质医疗资源,医疗资源布局一定要合理。同时,加大引导患者养成小病在社区医治的力度。

 

政府还应该建立一个健康的医疗秩序或医疗卫生服务的问责制度,让医务人员不再处于复杂的利益关系冲突之中,更不能让医生继续当替罪羊了,应该马上还医者仁术的本来面目;同时,要追究医院或领导对医生、护士“照顾”不周的责任,这样才能倒逼政府或社会或医院“善待”医务人员!

 

其次,医院管理要努力。

 

医院应为医生提供“如何应对压力”、“压力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以帮助医生去有效地应对压力。同时,也应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来确保医生的生理健康,包括改善医疗工作环境、定期体检、组织医生参加体育活动等。因为,医生的健康也是病人安全的保障。

 

再次,医生自身要努力。

 

钟南山教授曾对医务人员提出了四个基本的健康建议,值得大家参考:1,每日均衡营养,定时定量合理饮食;如果由于工作繁忙无法满足全面营养,建议在膳食之外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2,保障睡眠,注重充分休息;一张一弛,才是健康之道。3,适当运动。4,善待压力,学会把压力作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平和的心境,面对生活种种挑战。总之,医生应关爱自己,如果自己都不爱惜自己,谁还会爱你?

 

此外,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在国外,每个医生都有秘书,医生只对病人作诊断和治疗,别的事情都不用自己管;而我们的医生却要“集医生、秘书和勤杂工于一身”,这些医疗外的杂事分散了医生很多精力,让他们疲惫不堪。

 

最后,患者要给医生充分的理解。

 

医生是人,不是神。目前,医疗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风险不是医生造成的,而是由医学本身特性所决定的。也因此,希望社会还医生一个宽松的行医环境,患者对医生多一些理解、多一分包容,多一丝关爱,让医生有足够的缓冲地带与时间。要知道,医生的健康才是病人安全的保障。只有医生身心健康了,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才能得到良性地发展,老百姓的健康才会有保障。

 

总之,接连出现的医生猝死事件,足以警示人们重视医生的健康!

 

相关知识链接:

 

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的人士、IT业人士、老年人、冠心病患者、肥胖人士等五类人群是猝死高发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预防心源性猝死。而一般来说,疲劳只是猝死的一个诱因,大部分是原来有心脏病或者有其他疾病的朋友,只是症状没有发现。因此,预防猝死首先要留意自己身体的状况,定期到医院检查有无健康隐患;其次,要尽量避免引起猝死的诱因,例如:过度疲劳、熬夜、超负荷运动。如果晚上经常加班,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