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赖清辉医者心医生猝死健康杂谈 |
分类: 医者心(杏林漫话) |
⊙赖清辉
短短一周之内,四名医生猝死,令医护群体高强度工作与自身健康状况的话题引起高度关注。
现在医生的处境怎么样?
事实上,医生压力大已不是秘密。医务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社会高期望状态,长期工作紧张,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量。超负荷工作更是常态,这也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医生难有个人生活,双休日、黄金周等休息时间也多半“铺”在了工作上。有调查报告显示,近一半人“工作日平均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不足两小时,超过4小时的仅7%;近90%的人“每个月和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少于2天。同时,仅3%的医生能休够“双休日”;不足1%的人休满过7天的“黄金周”,60%的人甚至休息不了3天;超过50%的人从未享受过年假。
医生争分夺秒拯救生命,却可能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些年来,医生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消息屡见报端,一起起有关医生英年早逝、不明病因猝死的新闻,让人们为之动容。遗憾的是,这种现象却在逐年攀升!“广东一医生手术前猝死”、“35岁医生猝死,生前常工作至凌晨”、“医生猝死在手术台前”……除了时刻需要补充新知识,手术、门诊排得密密麻麻,心头的责任感更让医生精神紧绷。加上时不时发生的医患纠纷,又让不少医生觉得心力交瘁。有一项数据就显示,由于长期精神紧张、体力透支,医生的平均寿命比国人平均值低3岁。
针对医生的健康状况,2010年时卫生部门曾做过一次小样本的调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在4032名被调查的医生中,1/4的医生有心血管疾病,近一半医生有高血压,40岁以上医生的患病几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此外,有63.03%的医生感觉比以前更累,61.89%的医生觉得社会地位下降,32%的医生曾遭遇过医患纠纷,近一半医生出现“职业倦怠”。对此,有医生坦言,“如果有来生,绝不再做医生。”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些局面?
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患者太多。我国的病人群体原本就庞大,医生的“供”却远小于患者的“求”。据了解,美国医生一般每天只看6个病人,中国医生却至少要看60个。很多人无论大病小病都喜欢往大医院跑,导致大医院医生连轴转都还转不开,小医院或社区医院却形同虚设,医疗资源却在大量浪费着。
另一个方面,就是医院对医生照顾不够周全。撇开医生的工作压力不说,现在大部分医生在医院里没有活动空间和休息的地方,甚至连吃饭都不能得到保障。尤其是上夜班的医生,经常当天下午就连续工作,接了班还是一直忙。下夜班后,太累的就抓紧睡了,想吃饭的就只能以方便面解决了。
还有,医生是昼夜节律最紊乱的职业之一,其特殊的工作方式和人体的生理在进行对抗;而且,医院里患者密集,病毒密度自然高很多,而且很多病毒都与肿瘤的发生息息相关;再次,来自家庭、收入、医患关系等方面的压力,也给医生带来极大的精神负担;最后,医生每天都要面对死亡和病痛,就算有人说医生麻木,但医生毕竟也是人,心理冲击比普通人多很多。
当医生累,在中国当医生尤其累。医生工作如此辛苦,却解决不了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其中自然存在体制上的因素。目前的医疗卫生体制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多制度对医生、对患者都不利。这其中,有政府的因素,也有医院管理上的问题。
首先,要合理分配优质医疗资源。
目前我们国家的优质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的力量没充分发挥出来。患者都向大医院集中,自然给大医院医护人员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大医院医生““累死”,小医院医生“饿死”。其实小病如果能在社区医院治疗,对医生、对患者都是好事,患者花钱少,还不用排队。所以,政府在要合理分配优质医疗资源,医疗资源布局一定要合理。同时,加大引导患者养成小病在社区医治的力度。
政府还应该建立一个健康的医疗秩序或医疗卫生服务的问责制度,让医务人员不再处于复杂的利益关系冲突之中,更不能让医生继续当替罪羊了,应该马上还医者仁术的本来面目;同时,要追究医院或领导对医生、护士“照顾”不周的责任,这样才能倒逼政府或社会或医院“善待”医务人员!
其次,医院管理要努力。
医院应为医生提供“如何应对压力”、“压力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以帮助医生去有效地应对压力。同时,也应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来确保医生的生理健康,包括改善医疗工作环境、定期体检、组织医生参加体育活动等。因为,医生的健康也是病人安全的保障。
再次,医生自身要努力。
钟南山教授曾对医务人员提出了四个基本的健康建议,值得大家参考:1,每日均衡营养,定时定量合理饮食;如果由于工作繁忙无法满足全面营养,建议在膳食之外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2,保障睡眠,注重充分休息;一张一弛,才是健康之道。3,适当运动。4,善待压力,学会把压力作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平和的心境,面对生活种种挑战。总之,医生应关爱自己,如果自己都不爱惜自己,谁还会爱你?
此外,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在国外,每个医生都有秘书,医生只对病人作诊断和治疗,别的事情都不用自己管;而我们的医生却要“集医生、秘书和勤杂工于一身”,这些医疗外的杂事分散了医生很多精力,让他们疲惫不堪。
最后,患者要给医生充分的理解。
医生是人,不是神。目前,医疗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风险不是医生造成的,而是由医学本身特性所决定的。也因此,希望社会还医生一个宽松的行医环境,患者对医生多一些理解、多一分包容,多一丝关爱,让医生有足够的缓冲地带与时间。要知道,医生的健康才是病人安全的保障。只有医生身心健康了,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才能得到良性地发展,老百姓的健康才会有保障。
总之,接连出现的医生猝死事件,足以警示人们重视医生的健康!
相关知识链接:
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的人士、IT业人士、老年人、冠心病患者、肥胖人士等五类人群是猝死高发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预防心源性猝死。而一般来说,疲劳只是猝死的一个诱因,大部分是原来有心脏病或者有其他疾病的朋友,只是症状没有发现。因此,预防猝死首先要留意自己身体的状况,定期到医院检查有无健康隐患;其次,要尽量避免引起猝死的诱因,例如:过度疲劳、熬夜、超负荷运动。如果晚上经常加班,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