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顶替:权力通吃与大学沦落
(2009-05-07 15:23:15)
|
|
罗彩霞,湖南邵东县一名普通的农家女孩,被冒名顶替失去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无奈只得复读一年;然而,梦魇并未过去,在新的学校里,她还必须时刻担心自己的身份证和教师资格证,甚至毕业证、学位证等全部作废。顶替了罗彩霞身份的,是她的高中同班同学,当地公安局政委的女儿王佳俊,后者已于2008年从贵州师范大学顺利毕业。(据5月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相比于高考移民与考试舞弊,冒名顶替上大学简直堪称终南捷径。没人知道,有多少冒名顶替者凭着这一条终南捷径,顺利地拿到了大学文凭。济南大学在2007级新生中一次性就发现了21名涉嫌冒名顶替者,由此不难想象这个数据在全国可能会有多大。
冒名顶替上大学,不仅是对高考公平的挑衅,也是对他人受教育权与姓名权的侵犯,更是对一整套看似设计严密的制度的恣意耻笑。要想冒名顶替成功,需要突破很多制度防线,其“腐败含量”和“腐败面积”都要远高于高考移民或考试舞弊。
因此在冒名顶替上大学的背后,必然存在一个相当溃烂的基层政治生态,它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无视一切法律制度的“权力通吃”——只要拥有足够能量的权力,一切设计严密的制度都将是纸糊的玩意,别人的录取通知书既能轻松拿到,别人的户口亦能轻松迁走。像罗彩霞这样家在偏僻山村又没有任何社会背景的穷学生,当然是冒名顶替者最愿意寻找的无辜羔羊。
权力通吃之外,冒名顶替上大学其实更是对大学的反讽。冒罗彩霞之名的王佳俊,高考总分只有335分,其中数学19分、英语53分,这样的学生却照样能够在大学里轻松毕业,大学教育难道根本不需要把关吗?高考成绩再差的学生,似乎只要骗到一张录取通知书,就能够保证顺利毕业,大学只管进口不管出口,只要交钱就都有毕业证,这样的教育质量又能高到哪里去?
只要大学愿意,识别冒名顶替者其实一点都不难,问些“你的父亲、母亲叫什么名字”之类简单的问题,或者直接对相关科目进行复试,“南郭先生”们往往就会露出马脚。问题是我们大学的入学资格审查机制常常形同虚设,乃至连走过场都免了。像济南大学那样通过资格审查机制发现冒名顶替者的少之又少,这只能说明很多大学既不重视生源质量,更不注重大学声誉,而只是高度产业化的“收学费—发毕业证”。
一言以蔽之,冒名顶替上大学并且能够顺利毕业的背后,既是基层溃烂的权力通吃,更是教育产业化的大学沦落。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