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看面试题后的两校脸色
(2009-02-19 12:51:11)
|
|
2月15日,浙大刚开学便出现了一个“上海交大自主招生面试有这么一题”的帖子,内容是“谈谈你对浙大院士课题组成员论文造假的看法,如果你是浙大校长,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上海交大的这个做法让许多浙大学子难以接受,浙大招办负责人也认为“可能会不太恰当”。(据2月18日《青年时报》报道)
民间有一条传统的处世原则,叫做“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讲究一团和气。当年,鲁智深三拳打死个卖肉的壮汉,拳拳都是招呼在脸上,可见,“揭短”是和“打脸”一样致命的事情。尽管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面试本就是开放式问答,尽管所提问题的确是个满城风雨的社会热点,但是,浙大还是很受伤——毕竟,这道题目属于典型的“揭短”类试题,网站标题党引用好事者的说法是“撕破脸争生源”。其实,争夺生源倒没啥可怕,怕的恰恰是不思竞争的一团和气。
情理而言,浙大对上海交大的这道题目义愤也罢,不满也好,都属于“人之常情”——回应得客气一点,是有风度;回应得尖锐一点,是有气节。耐人寻味的不在于浙大的反应,而恰恰是上海交大的说法——上海交大招办负责人表示:“如果这个问题给兄弟高校造成一定影响,就不大好了,其实,我们也不主张问敏感性政治问题,这种题目无任何意义。”这话很是让人费解:一者,“浙大院士课题组成员论文造假”充其量也就是个教科研领域的沉疴而已,说来也无甚新意,既不直射民主法治、也未关乎国际关系,何以成为敏感性政治问题?二者,“浙大院士课题组成员论文造假”这个议题,对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而言,真的“无任何意义”?这似乎等于“和奶粉生产商谈三聚氰胺有害无意义”一样荒唐。
逻辑之悖,必有另因。上海交大的回应,不合情理,却合乎“规则”。这“规则”是什么?正如新闻所言,“不少同学也翻出了上交大的‘旧账’,如上交大微电子学院汉芯造假事件、高考秘密录取名单泄密事件等”——道理就在于这里:在彼此半斤八两的情况下,“打脸”或“揭短”只会两败俱伤,不利于当事方个体利益的保全或增值。浙大是聪明的克制的,避免了互相揭短的连续剧上演;上交大也是聪明的自知的,以悖逆逻辑的回应守住了规则的底线。这样的姿态,无疑是有利于互惠共赢的。
事情到这里,应该皆大欢喜。但仔细看看一道面试题后两校的脸色,显然又不大对劲。这郁闷只有吴思先生对“潜规则”的阐释方能释怀——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的规矩。自主招生的正式规则是什么?大学精神、自招主旨、程序正义。规则之下有什么?不能言说的“秘密”,心照不宣的“盟约”……
一道擦肩而过的面试题,两方欲说还休的话语。在我们的公共生活中,恐怕只有真正打破众多“不打脸”、“不揭短”的一团和气,代表正义与公平的正式规则才会刚性起来,公共利益才更为可期。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