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申:瑞雪初来的岁月

(2008-11-09 16:19:03)
标签:

杂谈

瑞雪初来的岁月

何 申

  想起30年前的事,仿佛就在眼前。1976年秋,我分配到承德最大的庙——普宁寺(前“五七”干校),报到后发镰刀,进沟砍棒子。一砍砍到天冷地光,又修梯田,直到腊月,才说去哲学教研室当教员吧。

  我甚不情愿。干活干得食量颇大,一顿饭吃一斤;当教员每月才29斤指标,日子如何过得。我相中了食堂管理员的差事,就婉转跟领导讲,我在大学学的是中文,不懂哲学,是不是到伙房里锻炼一下……领导说,倒是缺个烧火的,只是可惜了你这人才。我忙说,对对对,我还是去教哲学吧。

  以后的日子,我教学教得不错,对象搞得也称心。婚后就住进家属院最后一排平房,后窗日对古寺残门断瓦,夜闻松涛飞檐铃声。只是那阵子日子很是艰难。就说住房吧,表面看这房和前面老房区别不大,但实际差多了,这房顶还是饲养棚的顶,长方瓦片下没泥,直接铺在一层油毡上。我钻进去看过,透亮。那时冬天比现在冷多了,强劲的西北风在墙缝里钻得嗷嗷作响,偏赶上我们好几家女士坐月子,冻得大人烦孩子叫。男士们见面就愁,急得直唱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寒冬腊月哟,盼春风……”

  冬天总是要过去的,春天的太阳升起来,夏天的阳光照开来。我们惊讶地看到粮食和副产品突然增多了。寺庙开始维修,红墙绿瓦有了仙境模样。后窗外冒出了商品摊点,来了外地旅游者。“小城故事多”的优美歌声和庄重的佛乐交织着响起来。谁都没想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光辉这么快就照临在每个中国人的身上……

  我带着女儿在寺前转,看着古寺、白云、天上、人间。朦胧之间,我感觉我的生活应该有一些新的内容了。而这内容又很明了,那就是写作。其实我在乡下时就已经写了,县里的第一本文学刊物,就是我插队时去文化馆帮忙编的。现在,时代有了新的变化,思想枷锁正在打破,我想我应该写了。

  我也确实有些事要写:从小在天津英租界洋楼里长大,北上塞外插队,南下保定读书,再分配重回热河,又在避暑山庄旁的老城小巷里有过一段生活。岳母每日不停地讲着街坊四邻悲喜交加的故事……几多经历,几多感受,情景河山,各样人物,一个个画面不断在我脑里展现。但我不会想起什么写什么,我把此时写作的标尺定准:站在岁月更替的残基上,反思过去,满怀信心向新生活展望。

  几场喜雨过后,空气清新湿润,孩子们跑来跑去。我的第一篇小说《祥云飘在天边》也发表在《燕山》杂志上。那里面写了热河老街上两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因父亲在台湾,而不得已嫁给了街上卖肉和卖菜的男人。现在,祥云出现在寺院的上空,点燃三炷香,她们有祝福有期望,还有迷茫,往下不知如何是好……

  这小说在本地引起了反响。热河城不大,人们去寻找那两个姑娘,去摊点买肉买菜。但不清楚这作品是谁写的,也不觉得那是小说,朋友只知我是个理论教员。而我从此就写了下去。日后文坛上多以为我只是写乡镇干部题材。其实,在那之前,我已写了大量的“热河街景小说”。

  接下来,我们那排平房迅速淹没在商店饭店之中。打开后窗,看到的只是一堵高墙,可又能听到高墙那边的人欢马叫。大千世界屡经坎坷,终于又有了安稳与繁华。我听晨钟闻暮鼓,日月交替,万象更新。我呆不住了,我想我需要告别寺前的生活,到更广阔的人间去看改革看变化看问题看前程。而机会总是有的,很快我就调动了工作,家也搬了。古寺前的生活也就变成了往事。但对这段往事,我一直很怀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