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触摸光明 ——为盲童阅读、赠书公益活动

标签:
教育文化育儿情感健康 |
这是零距离不久前的一个报道:徐州市特教学校盲部一班的教室外,每天都有一位叫刘瑞侠的老人隔着窗户专心听课,并把课堂上的知识点记在本子上。而她做的这些不是为自己,是为了教室里听课的孙儿鑫鑫。鑫鑫出生时因缺氧致小脑萎缩,压迫神经,视力几乎为零。奶奶每天在窗外“偷听”记笔记,是为了放学后可以辅导孩子学得更好。
那天坐在直播台前看完了这条报道,从演播室回到办公桌,我脑袋里全是刘瑞侠和盲童孙子的故事。
鑫鑫的爸妈外出打工,一直是奶奶刘瑞侠带着孙子相依为命。但随着鑫鑫成长,奶奶的顾虑越来越重:假如有一天自己不在了,生活不能自理的孙儿怎么办?刘瑞侠到处打听,知道到徐州有特教学校可以让孙子接受教育后,立刻带着七岁的孙子去报了名。但因离家远,生活又不能自理,鑫鑫无法走读也无法住宿,于是刘瑞侠就带着鑫鑫从铜山到了徐州,在盲校附近租房子上学,省吃俭用精打细算,一个人撑起了孙子的学习和生活,每天晚上只做一个青菜,让孙子吃鸡蛋,自己吃馒头咸菜,因为她每个月只有几百元的收入。
刘瑞侠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东西难掌握,就请教老师或者其他家长,有时学不懂会急得哭。每天学习结束,鑫鑫和奶奶都是教室里最后离开的两个人。奶奶要拿着笔记本坐在孙儿身边,把老师一天讲的内容再给孩子讲一遍,直到孩子学会。
刘瑞侠所有的动力就是一句话:“万一我不在了,孙子也能活下去”!我想,每个家长看到这个故事都要落泪,都能理解在面临此类问题时的那种无助、痛苦、挣扎……这是对人生多么残酷的考验。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奶奶能够给予孙儿的所有的爱,给人以那么艰辛与暖心的感动。
健全的人往往难以体会盲人的生活。或许我们还常为自己所看到的东西焦虑、懊恼。但他们终生要与黑暗为伴,无法欣赏悦目的色彩、美丽的风景,甚至连亲人的模样都无法得知。数据说我国现有盲童达十几万之多,那些稚嫩的身躯承载着怎样的、常人难以体会的黑暗与无助啊!他们像是丢失了指南针和探测仪的航船,在大海中惊慌迷失彷徨,迫切的需要人们帮他们回到正确的航道。
直播后我一直在想,除了让感动的眼泪掉下来被风吹干,我们还能、还该做点什么?国家虽然已有了很多针对盲童的政策,也有不少公益机构参与帮扶,但根据《全国防盲治盲规划(2006-2010)》的数据显示,我国盲童的入学率目前只有32.5%,这样看,只有政府和公益组织还不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海伦凯勒说:“在我一生漫长的黑夜里,我读过的和人们读给我听的那些书,成为了一座辉煌的巨大灯塔,为我指示出了人生及心灵的最深的航道”。正赶上世界读书日前夕,可否为为全省盲童录制一些有声读物、提供一些盲文经典书籍呢?
第二天和节目组及频道主持人进行了沟通,频道领导与同志们意见一致。十几位主持人负责为盲童阅读(因其他工作未能参与阅读的主持人都遗憾不已),包装组王俐迅速设计出光盘样式,制片人杨威同盲校老师落实需录制的文章目录、发着高烧做完手术仍不忘联系制作剪辑刻录。今天有声读物即将出炉,要送往全省盲校,争先恐后参与其中的每个同事倍感欣慰。
当然,我们的声音作品一定会有瑕疵,但我想这不重要,重要是在于我们把感动变为了行动。接下来还计划为盲童再印制一批盲文书籍,其实最想送给的他们书是海伦凯勒的自传,让孩子们去触碰和感受那个伟大的灵魂,传递给他们的世界更多阳光,助他们编织心中多彩的天空。
更希望借此呼吁更多社会力量,我们一起行动,用爱传递温暖、触摸光明,为盲童链接起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