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能否绿色出行要看领导者
(2013-10-31 16:16:27)今天现代快报报道:在南京鼓楼区,短途办公前先去借辆公务自行车,已经成了不少公务员的习惯,记者现场体验了借车经过并了解到,2008年,老鼓楼区就推出了20辆公务自行车。不久前,新鼓楼区又统一出资购置了100辆公务自行车。位于山西路的机关大院,平均每天有二三十人次来借车。
这条消息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在公车的使用管理一直被群众诟病的情况下,南京鼓楼区的一群干部却有了骑自行车短途办公的习惯,不能不说这是一个进步。
公车被讨论了好多年,一会要求统一换成国产车,一会又要按次数按里程计费,还有的装上了卫星定位系统来监督,更有单位还曾经打算用车贴车补的方式直接取代公车,反正方法多了,可老实说没见什么起色。到现在公车数量、花的费用,对老百姓来讲还一直都很模糊。尤其对于公车私用,尽管老百姓相当反感,可这种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你每天一早就能看到好多行色匆匆的机关牌照公车,都是奔波在为人民服务的大道上的么?反正温水煮青蛙,大家也从习惯到麻木了。
但是,这个鼓楼区不一样,四个轮子换两个轮子了。这要跟前呼后拥坐着小轿车公干比起来区别可太大了。你想一想,机关里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一些大干部如果穿着便装,一个人单枪匹马骑着自行车走到老百姓当中,去服务、去倾听民声、去交心交朋友,是个什么感觉?什么叫密切干群关系?什么叫例行勤俭节约?什么是群众路线?怎么树立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老百姓心里明白得很,你在大会上、办公室、镜头前说一百遍都不如这么做一遍。
不过,鼓楼区的这个公务自行车尽管看起来有各种好处,还是个“倡导”阶段,只能“希望”更多的机关干部来参与,这要听起来好象完全得靠个人觉悟,没有制度条文来得可靠,如果能形成硬性制度要求,比如什么时候用自行车,什么时候用汽车,多少公车是可以压缩掉的等等,也许老百姓的掌声还能再响一点。不过有一点非常关键,别管是觉悟还是制度,如果各单位主要领导同志不能带头作表率,我看大部分人“觉悟”的提升就有限,制度要只约束一般干部,约束不了主要干部,一般干部的制度执行,也就有心不甘情不愿的放水。
所以无论是公务人员的绿色出行,还是其他的机关作风问题,无论是思想觉悟上的问题,还是规章制度上的问题,目前的情况下,都和一个单位或部门主要领导的作风有直接关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