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业形象分的提升,别止步于为普通人的一次晚点!
(2013-09-23 13:16:37)钱江晚报今天报道的消息:萧山机场CZ6490航班,在滑行5公里准备起飞的时候选择返航,只为一位刚刚失去女儿的母亲。而在微博上,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网、每日经济新闻、南方日报等官微发出同样的感叹:“不为某个明星,也不因特权,只为一位家中突遭意外、需迫切回家的母亲。”新京报官微还配发快评:“欣见‘返航’,只为客需。于民航来说,换位思考越多,服务越有暖度,形象也越多加分。”
这位刚失去女儿的母亲叫陈静。陈静14岁的女儿在9月15号的一起交通事故中抢救无效死亡,而陈静正在杭州开会,急于飞回长沙才有了飞机返航这一幕,陈静也已经委托媒体记者向航空公司、机场以及乘客表达了道歉和感谢。
对这件事,多数网友都对机场和航空公司的做法表示了支持。网友“蜗牛的征途”说:今天读到的一则最让人感动的新闻……感谢机场、南航及乘客的正能量。网友“漂亮的大猫”说:有时候,人性就体现在对个体的尊重上。为机组和所有乘客鼓掌!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网络处官方微博“国资小新”发表评论:正能量!萧山机场、南航的员工们,飞机上的每一位乘客,你们宣示了理解与关爱的力量,是真正的英雄。著名作家、全国人大代表彭学明发微博称:这样的返航是民航历史上人性化服务的返航,是人情味的返航。为南航和133名乘客喝彩、祝福!
不过,也有网友提出了不同意见,东方网发表评论《为迟到的旅客返航:规定岂能为眼泪飞》指出:这样的人性化有点过,乱了正常的管理秩序。网友“枫烟雨”说:机场确实让人感受到了人情味,但个人还是觉得这样有点不妥,毕竟那是飞机,每一步骤都涉及安全问题,值得帮助但要用合适的方式。
不过我个人对这次航空公司的做法由衷的叫好!网友表达的都很清楚,我不在啰嗦,但叫好的同时还有一点困惑,这个困惑来源于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网、每日经济新闻、南方日报等官微的感叹:“不为某个明星,也不因特权,只为一位家中突遭意外、需迫切回家的母亲。”我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以前有过的的类似返航、晚点等情况,明星或者特权的原因占了多数呢?这是不是曾经的潜规则第一次照顾到了普通群众、开始理解了普通人急于回家的心情了?当然媒体也特意说明了,这不仅是南航杭州站第一次,在萧山国际机场的历史上也不多见。可是在其他的机场或者其他航空公司多件不多见呢,如果也不多见,为什么这么多媒体的官方微博会有如此的感叹呢?
真正换位思考、以人为本的服务一定会得到多数人支持,而以明星为本、以特权为本的服务,也只会招来唾骂!所以航空业整体形象分的提升,要做的还很多,别停在了一次感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