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童话类的精神疫苗,要有成人引导
(2013-07-18 15:24:35)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中晒出一组丑小鸭童话故事:丑小鸭没有变成美丽的白天鹅,而是在离家出走后被宰杀,成为了“烤鸭”。原本应该变成美丽天鹅的丑小鸭却成为烤鸭大餐,众多读者感叹:太可怕了!(见7月17日《北京青年报》)
黑暗童话故事不止一个,也有了系列化,不少经典童话都在被颠覆。比如“睡美人”里面,公主并不是被王子叫醒,而是变成了邪恶的复仇女巫;“灰姑娘”中,灰姑娘遭遇火刑成为了王子的陪葬者。你敢给自己的孩子读这样的童话故事么?
网上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它不利于幼儿感受美好,呼吁有关部门应予以禁止,别把成人世界的东西过早影响到孩子。也有人提出,难道让孩子只看到美就是好事吗?你没看到现实生活里受到伤害的孩子么?这两种声音都是从孩子的未来考虑,究竟会孩子产生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各有各的道理。
不过在我看来,这两种声音都略显极端。对黑暗童话的争议,其实是对孩子教育问题、和他们未来的焦虑,其实这更是对成人社会现状的焦虑。孩子的教育问题从来不在孩子本身,而在成人社会。
童话故事、文学作品,都是现实世界的反射,而这种反射也会回应到现实生活,进一步影响现实,有人说,童话故事有这么大的法力么?当然有!电脑游戏把孩子带入歧途的有没有?影视作品让孩子走向犯罪的有没有?不少成年人都经受不住文字影音作品的影响,何况是孩子?不尽可能给他们的精神世界提供健康的环境,未来的世界就会更加病态。
但是,健康的成长环境就得保持一尘不染么?我看未必,往往一尘不染的肌体更容易导致免疫力缺乏。孩子成长中,健康的心理就像健康的身体一样要有各种菌群维持平衡,包括适当的有害菌来提升抵抗力,就像小时候注射进体内的各种疫苗。
如果我们把黑暗童话这一类的东西比作精神疫苗,给孩子注射的时候,你别太过于相信孩子的自身抵抗力,精神世界的免疫力,不会与生俱来,更多需要外力的介入,比如我们要教导和告诉他们,“尘”在哪里,黑暗童话的“黑暗”所在,什么是阳光和美好的,要有成人的正确引导,而不是一味杜绝禁止,更不是任其自我调节。
孩子的未来,取决于成人的思想,和成人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