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安全感在哪里?
(2011-09-25 18:02:23)
标签:
杂谈 |
犯罪的实施场所不是在荒郊野外深山老林,而是在一座规模不算小的都市,一个闹市小区。媒体报道说,涉案小区就在派出所附近,有评论说,两年时间这么大的案子,公安部门自始至终都被蒙在鼓里,甚至连半点警惕性也没有,当然首先当地公安部门主要责任不可推卸。但是,我真想不明白,六个歌厅小姐失踪两年居然没有引起任何人重视?挖一个地窖出来,那么多的土往哪里放?平时地窖六个人不见天日,两年的时间,吃喝拉撒一大堆问题,生活垃圾带进带出就没有人怀疑过么?案件发生后小区里的老百姓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案子。一个小区里,人和人之间真是老死不相往来,不理不问别人的任何事么?
所以有时候我特别怀念小时候住的四合院,一个大院邻里之间有来有往,亲密无间,尤其到了家里大人下班后,锅碗瓢盆撞击声都特别亲切,我可以端着饭碗挨家挨户跑一圈,看看别人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可现在,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城市越来越漂亮,可是回家之后大门一关独享私密空间,人和人之间越来越疏远,越来越谨小慎微。最重要的是小时候经常看到可爱的警察叔叔走街串巷和大爷大妈们张家长李家短聊个半天,既紧密了警群关系又掌握了治安情况,可现在的小区里还能见到一回警察叔叔的身影么。是,我们的制度\条条框框比以前完善多了,可是只剩下了冰冷的制度,甚至有时冰冷的制度都还执行得不到位,让你觉得更冷。
您现在就走到大街上去看看,还有几户人家没有装上自己的防盗窗?甚至有些小区还装上了电网(当然这个法律是不是允许还未可知),前不久媒体报道火车站箱包检查,小伙子带着违禁物品双节棍,回答竟是为了出门防身;一个所谓的“跑酷”男孩,偷盗被发现跑到楼顶住户家,执法人员去抓,女主人怕自己得罪小偷竟不同意抓人。看起来这些略有喜感的新闻背后,其实反映的都是大家对目前治安现状的恐慌。
所有的犯罪行为都不是单一存在的,一定有它的社会因素。那么多的道德滑坡、人性退化,深层问题,恐怕更多是制度环境的困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