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的施行需要管理好每个环节
(2011-06-02 14:35:51)
标签:
杂谈 |
“限塑令”到今年的六月一号已经施行了整整三周年,最近很多省内媒体都关注了塑料袋目前的使用情况,而全省各地反馈的消息都不乐观,很多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限塑令”变成了一纸空文,商户无偿提供的超薄塑料购物袋仍然在大量使用。
原因在哪里呢?不知道“限塑令”?不是,记者发现基本没有商户不知道,还有不少农贸市场都在悬挂着“限塑”的标语。那为什么会禁而不止呢?
商户给出的理由是“保质期”,食品有保质期,“限塑令”也有“保质期”。 某塑料袋批发点老板王宇说“2008年6月之后的3个月确实抓得厉害,七八月份时连我们的货源都没有了,但一过9月,限塑风就刮过去了,超薄塑料袋也开始恢复正常市场供应。”
第二个理由是成本,商户反映,用环保塑料袋比用超薄塑料袋要损失的多,因为顾客都不愿意花钱买袋子,为了不得罪顾客,商户只能自掏腰包替这些顾客买袋。
国家实行“限塑令”的初衷是为了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但是现在塑料袋的使用又在抬头,确实不是个好消息,怎么办呢?最近的新京报(5月29日)有报道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赵家荣表示,除了要严厉查处外,下面要研究利用价格税收杠杆来进一步限制塑料袋的生产和使用。
限塑令的效果现在走向弱化,如果运用价格税收杠杆能不能解决问题?我觉得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全部。
“限塑令”实施三年,看起来好像现在还活着,实际上已经有点名存实亡的意思了。当初一开始实施限速令的时候,就有人开玩笑说,这叫买塑令。对消费者来讲,那么多年用塑料袋已经是一种习惯,你先甭管这是不是个好习惯,这个事实一时还扭转不来,这个情况下,我有个担心,企业与商家完全可以轻松地把税负转嫁给消费者,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塑料袋的价格上涨。那对于农贸市场来讲,增加了小商户的负担,对大超市来讲,增加了消费者负担,而对于生产塑料袋的企业、源头来讲,未必会有多大的抑制作用。
所以我觉得,要让限塑令的效果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利用价格税收杠杆还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多种手段齐头并进。
我们一直说解决问题要追根溯源,不合要求的塑料袋源头在生产厂家。所以对于那些生产不符合环保标准塑料袋的企业必须要从严清查从重处理。彻底杜绝诸如超薄塑料袋等不合标准的塑料袋的市场来源。你买都买不到,消费者还怎么使用?现在家庭作坊式的小塑料袋厂家不是个小数目,如果不从这里开始整治,光在使用环节下功夫,效果想得到。而对那些被取缔厂家,也要有政策鼓励他们去生产环保购物袋。
再有,“限塑令” 大张旗鼓了三年,这三年里面其实我们只是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限制、禁止上面,而没有注意到很重要的一点,疏导。你看到哪些企业在这三年里面专注的研究既环保又低廉可以替代塑料袋的产品么?几乎没有。不单如此,市面上正在销售的很多购物袋,打着环保的大旗,一个个贵的要死,就是一些超市、商场的环保购物袋也几乎都在5块钱左右,甚至还有十几二十几块钱买一个袋子的价格。这个价,对于有钱人也许不在乎,但是对很多工薪阶层也未必是个小数字,更不用说弱势群体了。所以恐怕财政要拿出资金,去鼓励企业研发生产出能替代现有低价塑料袋的环保购物袋,一味去堵未必堵得住。
另外,我觉得对很多大型商场超市还需要有政策来加以强制,强制什么?敦促商家每天必须派发固定数额的环保购物袋,这个作为商家的一种硬性要求去执行。治理白色污染,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企业和商家应该有义务承担一部分这样的社会责任。
所以,真正实现“限塑令”的初衷,得在各个环节上都下足功夫,才不会让“限塑令”有名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