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的22万条意见要得到尊重
(2011-05-23 20:37:09)
标签:
杂谈 |
个税的问题,近期一直持续被大家关注,一开始初定起征点3000元未被全国人大常委讨论通过。多家媒体报道说,截至到5月17日,针对个税起征点问题,个人所得税修正案草案在网上征集意见超过22万条,创人大立法征求意见数之最。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钢说,虽然网上要求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呼声很高,但网上提意见的人数相对于纳税人属于少数,不能代表所有工薪所得纳税人的意见。同时,要求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甚至更高,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撑。
这话看起来说的很有道理,22万条的确不能代表所有工薪所得纳税人的意见,因为交纳个税的人远远不止22万人,那该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代表所有纳税人的意见呢?看来只有通过全民公开表决了,那该通过设么样的方式进行全民表决呢?这又是个问题,看起来基本无解。既然无解,网上的这22万条意见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或者说还公开征求什么意见呢?
我想如果这22万条意见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只会导致大家对个税草案更多的不满。这次个税草案征求意见之所以能够超过22万条,创人大立法征求意见数之最,首先说明人大征求意见的举动很得民心,是个好事,所以大家参与民主立法热情才那么高,另外也说明人大征求意见本身具有很高的公信力,大家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受到重视有信心;此外还说明公众对公布的个人所得税修正案草案意见多。而如果网上提意见不能代表所有工薪所得纳税人的意见,只会给大家带来一种感觉,某些官员对民意过于漠视。如果真是这样,既然提了白提说了白说,下次谁还相信这种意见征求?所以如果这22万条意见得不到足够的尊重,群众的积极性、立法公信力都会受到伤害。
而如果这22万条意见终究没有被采纳,也应当要有一个让人比较信服的说法,你不能说这22万条意见代表不了大多数,这是很没道理的。而什么“要求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甚至更高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撑”,这也让人不明所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呢?您要知道这22万条意见有的绝大多数是每个个体的亲身感受亲身经历,他们怎么可能了解宏观的数据呢?那当初起征点定在3000元的时候,我们其实也不明白依靠的宏观数据是什么。个税改革的目的在于,实现“调节个人收入,缩小分配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很多时候,经验告诉我们不同地区人民的亲身感受,甚至超过一些所谓的数据。那我们又如何相信你提供的所谓权威数据的科学合理性呢?
客观的讲,现在我们的贫富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个人所得税作为二次分配过程里面一个调节收入差距的税种,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当然改革的过程比较复杂,也许我们不可能一部不到位,做到人人满意。但是既然公开征求意见,就应当善始善终,这22万条意见里面那些可以采纳,为什么?那些不可以采纳又是什么原因。分门别类跟大家有个交代,我觉得这才是应该有的负责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