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我是大林
我是大林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718
  • 关注人气:3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丹凤街上图书论斤卖

(2008-12-12 14:05:45)
标签:

杂谈

 

http://bbs.jsbc.com/blog/attachments/2008/12/78003_200812111640041.jpg现代快报昨天的一条图片消息,丹凤街上一超市里图书不按本卖,而是按斤称,吸引不少人来“称”书。图书不按一本两本它论斤卖,这几年这样的消息已经算不上新闻了,全国好多城市都有过这样的事。

好多人都有在书店买书的经历,有时候看到了一本自己特喜欢的书,翻了许久下不了手去买,为什么?价格!动不动起步就是几十、几百元,甚至还有上千元的书,书都已经成奢侈品了。说实话这几年我去书店的次数也特少,就是因为价格贵,去一次书店,看见了喜欢的书不买可惜,买了心疼,就这么可惜着心疼着,一圈书店转下来,少说几百大圆就没了。一个月挣的工分不敢去几次书店,而且现在网络特发达,想看书就去网上找了。我还有一个朋友回回买书都通过网络定购,也是图个便宜,因为最少都能打个七折。

以前在书店买书的时候老是安慰自己:你看人家作者一本书整理出来,这里面凝聚了人家多少年的心血、多少年的经验啊,自己几十或者几百元就把人家这么多年的经验搜刮过来了,这点钱都对不住人家。知识无价么。但是后来我觉得就不对了,为什么?我们说成本和利益这个关系,什么叫规模效益?在市场认可的前提下,你商品的成本已经被无限的摊薄了(您要是抬杠,愣说书不是商品,您就自己写一本书出版了证明给大家看),一本书的成本已经微乎其微,价值与价格远远背离了。造成这种背离的不是书的作者,而是出版社。因为出版社在付给作者一定的出版报酬以后,书的定价和能否销售得出去,就不是作者所能顾及的事了。

一些商家之所以搞图书特卖,什么原因?是因为这些图书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很大的市场了。当出版的书走上市场了,如果不能及时卖出,书店怎么办?放在书架上等着?什么时候卖完什么时候算?再或者直接送造纸厂?如果这么着,这个出版社早就关门打烊了。挣得不够他亏得。所以您看一些让利书店出现了,让利书店的书就是低价从出版社那里买的。您一定碰到过,让利书店里,原价100的也许你20就成交了,这种让利书店和论斤卖书对于图书市场起到的就是一种调剂的作用。

另外商家在搞这类活动之前,也早就精打细算过了,肯定不会吃亏赔本,即使论斤卖书,也是有利可图。商家不会吃亏。

有人觉得“论斤卖书”叫做“贱卖知识”,是对作者劳动成果的不尊重,我觉得这没太有道理,如果这种“论斤卖书”卖的是盗版书或者是存在质量问题的书,不但是对作者的不尊重,而且还是一种违法犯罪,这要受法律的制裁。如果是正当途径合理合法,我觉得这就叫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它不仅给书市更大的调剂空间,而且解决了一部分兜里钱少又想买书的人的困难。虽然这些书旧了些,但它毕竟能解决一些读书者的缺憾。这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能够使商品的使用率达到最佳状态。

有朋友说,论斤卖书,总觉得买书跟买萝卜白菜一样,算不算文化贬值说不清楚,总感觉读书人越来越不值钱了。

我觉得这里面反映出两个问题,一个是书本身的质量,其实打折、论本、称斤都只是销售的形式。论斤卖的图书,如果你质量跟不上,再便宜也不会有人买,因为它是回收站。谁会花钱买回收站呢?

另外,读书的能力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以前有媒体报道,国家有关部门公布我国有半数以上的人不读书了。可能这个说法还有待考察,但是现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快餐文化的时代,真正肯静下心来读书的人的确越来越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