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2023-08-08 11:33:08)
标签:

转载

分类: 诗歌鉴赏指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4、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情感及价值观:知史论诗,以古感今,激发学生心怀报国志,发愤以图强!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2、在朗读中品味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自主预习: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材料:辛弃疾,该词的写作背景,涉及典故的历史故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自古以来,怀古诗常常会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牵动着他们的每一根敏感的神经,借此,发思古之幽情,吐心中之块垒!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考纲解读:

 古诗文阅读: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作者简介(学生汇报)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

    辛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有《稼轩长短句》。

四、标题解读: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题目,永遇乐,始创于柳永,分上下两阕,共一百零四字。“永遇乐歇拍调(唐宋大曲曲调名)也。唐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后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临行,述﹝永遇乐﹞词决别,女持纸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创自唐之中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刘辰翁等均用此词牌创作过,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

五、整体感知

 1、名家朗读赏析,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掌握基本朗读技巧。

 2、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注意: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 ﹙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结合时代背景,本词又充满了悲壮、悲愤。

 学生练习诵读,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

 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

六、诗词研读:

(一)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注释,研讨。

    1、词中的典故分别与谁有关?

    2、在文中分别是哪几句话?

    3、作者对所怀古人古事持何态度?

(二)学生汇报展示,教师指导点拨 ,体会作者观点态度和思想情感。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强烈地表达了对孙权的仰慕与敬佩:“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时光流逝,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当年的“舞榭歌台”仍在,可是早已物是人非,“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他以京口为基础,率领千军万马,驰骋中原,削平内乱。这是何等豪迈气!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两次率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他们不顾“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他想抗金,渴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愿望,也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人。于是,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来封狼居胥成为汉人的最高荣誉之一    

刘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听信王玄谟的话,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命令王玄谟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为拓跋焘所败,魏也趁机大举南侵,直抵扬州。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作者想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充分体现了辛弃疾的深谋远虑。

典故四:佛狸祠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佛狸祠是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而到了南宋,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百姓们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而是把佛狸祠作为供奉神祇(“神”指天神,“祇”指地神,“神祇”泛指神)的地方。

    这真的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了。

典故五::廉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

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含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三)联系写作背景,咏古知今: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65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辛弃疾到任后,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可是,当时的韩侂胄,只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致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43年了,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写下了这首《永遇乐》。——“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四)知识延伸:(文化常识)

路: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扬州属淮南东路。古代中国的路、府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时的省,元代时的路,相当于明清时的府。

年号 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

谥号,为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社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夏商周三代,兴盛于秦汉,魏晋南北朝继续传承,至明清消失。社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这一节日是从上古时期汉族劳动人民对土地的崇拜中产生、发展而来的,并在南、北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汉族节俗文化(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陆游

七、当堂成诵:

    学生练习朗读背诵,再次感受作者的复杂情感,争取当堂完成背诵任务。

八、以史论诗:

辛弃疾的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贴切,豪壮悲凉,放射着他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芒,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而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正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我们新近做过的一篇社科文《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整个大宋王朝的历史,失去“幽云十六州”让宋王朝岌岌可危,屈辱的“澶渊之盟”更是雪上加霜,“靖康之耻”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金人俘虏,导致北宋灭亡,徽宗九子宋高宗赵构偏安于江南,建立南宋。可以说整个宋王朝,主战与主和,忠臣与奸臣,爱国与辱国,反复纠结。可是自太宗始,不再以积极防御、开疆拓土为能事,相反,文治稳定成为主要任务。“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成为社会共识。由此,整个宋朝诗坛较唐诗,爱国主义更炽热!

我们自然地想起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白板展示),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就连温婉的小女子李清照也慷慨高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九、课堂总结:

1、理解咏史怀古诗思想情感的基本切入思路

[转载]《永遇乐 <wbr> <wbr>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咏什么

何典故   ——联背景——论古今

                         何态度

2、激发学生爱国豪情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之一。 如今,我们的“中国梦 ”,指引着每一个国人去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去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去彰显“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同学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投身到祖国的各个领域中,满怀报国之志,发愤以图强!最后,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师生同背全词结束)

十、作业布置:

1、整体作业:

  1 背诵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阮郎归  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諲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④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②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④鸾辂:帝王所乘的车驾。)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①对中原尽失、二帝被掳的伤痛之情。(1分)

   ②对“靖康之耻”难以忘怀、难以洗雪的痛切之情;(2分)

   ③对故国故君的思念之情。(2分)

 

2、拔高作业:(重点班全体、3班前20名完成)

结合教材中杜甫《咏史怀古(其三)》、李商隐《马嵬》、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总结归纳咏史怀古诗常见的思想内容、作者情感及常见的表达技巧。(整理到笔记上)

 

 

附: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转载]《永遇乐 <wbr> <wbr>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南宋   辛弃疾

[转载]《永遇乐 <wbr> <wbr>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转载]《永遇乐 <wbr> <wbr>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权——仰慕—  感慨时光流逝

                                   渴望建功立业          

                   裕——赞扬—  指责宋统治者    爱国      

          用典   刘义隆——批判——体现深谋远虑  

                 佛狸祠——悲哀——告诫勿忘国耻      

                   颇——钦佩——空怀报国之心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