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案例研析》栏目总第50期研讨小结

标签:
官方博客教育体育中国学校体育 |
2022年4月8日19:30~22:00,《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案例研析》栏目总第50期“运动教育模式的基本理念及实践分享”话题研讨如期进行。本期研讨由北京体育大学张凯教授及其团队成员担任嘉宾主持,并邀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院长潘建芬作为特邀嘉宾,吸引了500余位一线体育教师通过钉钉课堂和腾讯会议聆听讲座并参与讨论。
一、专家讲座铺垫理论基础,一线教师分享实践案例
研讨一开始,张凯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刘惠首先向一线体育教师介绍了运动教育模式的相关理论,指出以游戏为理论基础的运动教育模式符合当前教学改革思想,有利于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通过二人的介绍,参与研讨的教师对运动教育模式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下来,特邀嘉宾潘建芬结合亲身经历,介绍了自己学习和实践运动教育模式的感悟。她以“发展所有学生篮球核心技术赛季运用”为例,介绍了如何实施运动教育模式的各个赛季,运动教育模式各赛季的目标如何落实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如何撰写运动教育模式模块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评价等。她指出,以高中篮球核心运动技能和学生比赛需求为基础实施运动教育模式能达到巩固学生的运动技能、发展学生的研究与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下个模块教学顺利实施的目的。
来自北京第一六一中学的体育教师李萌頔则根据其实践经验,以篮球模块为例介绍了如何具体实施运动教育模式,包括赛季前的团建、分工,赛季中、赛季后的比赛内容以及学生评价等实施细节,并分享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队伍实力不均、裁判不敢判罚等问题时的应对方法,为广大一线教师实施运动教育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具体案例。
二、与会人员积极参与研讨,期待更多教师进行实践
专家讲座和案例分享环节后,与会教师们围绕3个主题展开讨论,包括运动教育模式落实在教学中的优势和障碍分别有哪些;采用运动教育模式组织教学时存在哪些困惑、困难,或分享成熟的实践经验;如何理解运动教育模式中的“比赛”,其与现阶段常用的“赛”有何不同。
郑华等几位教师提出了高中生有选课走班、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实施运动教育模式比较合理,小学和初中行政班学生运动能力差异比较大,是否适合实施运动教育模式的疑虑。尹耀提出,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应该基于学情对运动项目场地、规则等进行改造,以适应学生学习和比赛的需要。对此,北京体育大学李耀章副教授认为,运动教育模式适用于小学高段以上的学生,主要应用于团队项目,非团队项目可以转化为团队项目(如乒乓球的团体赛)进行实施。从青少年运动技能发展规律看,高中之前实施时要将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如场地、器材、规则等),以适应学生的技战术发展水平。他表示,运动教育模式的灵魂在“赛”,通过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赛可以把孤立的运动技能统合起来,发挥团队的协作力量,培养抗挫折等优秀品质。“赛”和教是高度相关的,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实施其中一部分,再逐渐过渡到完整的运动教育模式。
余金波等教师提出了高中运动教育模式课程与初中、小学有何不同的问题。对此,李耀章副教授表示,这是怎么教的问题,是运动项目教学如何与青少年身体发展以及认知规律相对应的问题。每个学段应设置具体的目标、内容、标准等,课程内容需体系化,可以通过改变规则进行教学。潘剑芬则认为,小学更注重游戏化,比赛占的比例可有不同。
在本次研讨中,一线教师参与度高、发言积极,普遍认识到运动教育模式在传承运动文化、发展学生运动技能、落实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希望本期的案例研讨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实施运动教育模式,以呈现更多成功案例供大家借鉴。
(以上文字由浙江省义乌市义乌第五中学 郑飞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