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偏向及解决对策研究(2-1)
(2008-06-25 08:47:59)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论文 |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归根到底是教育竞争的世纪。世界各国都把教育摆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和发展。十多年来,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巨大的成绩后面也蕴藏着严重的隐患——严重的应试教育偏向危害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探寻解决应试教育偏向的对策,成为了各级政府谋划长远的重大课题。
一、教育异化:应试教育偏向表象明显
应试教育偏向,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智育科目教师合格率高,德育和劳动技能教育一般没有配备专业教师。即使是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教师的合格率也普遍偏低,且缺编现象较为严重。德育、体育教育相当部分时间被挤占,非智育课程无条件为智育课程“让道”的现象较为严重。智育考核评估体系十分完备,德育和体育考核弹性大,劳动技能教育考核、考试普遍流于形式。考核手段和考核方法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客观造成重智育、轻德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的不良倾向。
(二)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育。学校教育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手段,从课堂教学到课外辅导,从考核方法到考试内容,往往只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当有限。仅军训活动开展较好,社会调查基本没有进行,以勤工俭学为主要形式的劳动教育在不少地区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被异化,变成了主要为学校创收的经济活动,背离了劳动教育的初衷。由于社会实践的缺失,教育成为了脱离社会生活的纯“智力”活动,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存在,竞争力弱。
(三)重“精英”教育,轻平衡发展。重点学校学额爆满,普通学校生源不足。学生和学生家长以入重点学校为荣,不惜代价,趋之若鹜。“特长辅导班”、“家教家养”的现象屡禁不止。根据抽样调查,城市学校中60%以上的初三学生参加过“特长辅导班”、“假期辅导班”;75%以上的高三学生参加过各类型的辅导班。读普高仍然是学生和学生家长的第一选择,城区尤其如此。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十分缓慢,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就业技能培训的需要。
二、畸形发展:应试教育偏向造成严重危害
(一)造成教育办学目标的严重偏离。在应试教育偏向的误导下,智育被当作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考试成为了教育的中心环节,应试成为了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以分数论英雄,以升学率论业绩。特别是升学考试“一考定胜负”,相当一批学生丧失了继续升学的机遇,偏离了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的目标。同时,以传统的评价机制衡量学生、评价学生、塑造学生,不注重教育的创新性,不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注重培育学生的能力,偏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
(二)造成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负担过重,压力巨大。在应试教育偏向的驱动下,教师身处两难境地,倍受双重压力。一方面为满足学生的需要,必须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实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受传统评价标准的制约,不得不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践行着应试教育,普遍存在厌教心理。学生的压力既源于过重的课业负担,更来自沉重的心理负担。据调查,高三学生一般每天学习时间在12个小时以上,初三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在10个小时左右。尤其在大大小小考试中经受一次次受挫和失败,没有成功感,缺乏自信心,厌学情绪严重。对家长来说,教育支出是绝大多数家庭最为沉重的经济负担。不少农村家庭为培养子女而负债累累。有的即使子女考上重点中学,但因为经济困难而无法就读。山东省甚至发生一起学生家长因无力筹措入学学费深感对不起考上大学的女儿而自杀的悲剧。
(三)造成教育的功利主义严重。在巨大的生存挑战压力下,分数就是学校的成绩,升学率就是学校的招牌,生源就是学校的财源。为适应生存,寻求发展,学校唯分数是抓,唯升学率是举,功利主义现象比较普遍。教师在利益驱动下,把家教、课外教学作为第二职业,高则200元/生小时,低则50元/生小时,教育的教化作用被严重扭曲,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同时,教育功利主义造成的“马太效应”日趋明显。教育的高额支出使之成为了“富人的教育”,受教育的不均衡导致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加剧了贫富分化。
三、反观畸形:应试教育偏向产生的缘由透析
(一)传统的价值取向和教育体系的先天缺陷是导致应试教育偏向严重的历史根源。传统的科举制度在人们的思想上烙上了深深的印记。八股取仕的制度被废除后,一千多年来积淀的传统价值取向很难在较短时期内根除。同时,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是由中国传统的考试制度和西方现代教育方式相互混合而演变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教育体系,除了所教所学的范围有所扩展之外,与传统的科举制度有很多的共性。传统价值取向造成的强大惯性作用和教育体系本身固有的缺陷,使人们的思想仍然定位在应试上,造成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严重现实。
(二)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不健全是导致应试教育偏向严重的直接原因。首先,适应应试教育的升学机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运行。主要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升学机制造成目标误导。在“高考指挥棒”的支配下,考试成绩决定一切,抓好了高考就抓好了教育。不改革高考制度,就无法改变应试教育的严重偏向。第二,针对应试教育而设立的教育评价机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运行。目前,对素质教育的评价是软性的、非系统的,弹性大;分数和升学率仍然是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单一衡量标准,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第三,倾向应试教育的约束机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运行。由于评价机制的严重滞后和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客观上造成一些非素质教育行为无法从根本上予以校正。实质上是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推行素质教育,造成应试教育偏向禁而不止。
(三)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是导致应试教育偏向严重的内核因素。教师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整体超编、年龄偏大,初中教师趋于饱和,高中教师的现象较为普遍;音乐、体育等艺体科教师和英语、数学等专业教师严重匮乏。教师继续教育相对滞后。农村继续教育学校一般仅可维持基本运转,设备落后,教育手段陈旧。由于编制紧、工作压力大,教师很难有机会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知识结构不能系统更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能及时吸纳,导致教师缺乏创新的动力,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