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长沙城市规划力(4-2)
(2008-06-25 08:39: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论文 |
(四)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编制的工作机制,折射了长沙制度化政府的形象。以制度来规范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行为,建立制度政府是这些年来市委、市政府努力探索的方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为促进全市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市规划部门结合长沙的实际,在规划决策、规划公示、规划设计市场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机制,通过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一是立足于提高规划决策能力,建立健全专家会审制。从1995年开始,成立了长沙市城市规划委会,并根据城市规划发展的需要,先后进行了两次调整。目前,规委会委员达到38人,顾问20人,专家组成员65人,其中专家组成员包括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多学科著名专家、学者 人,使城市规划更加适应多学科融合的趋势。规委会定期对长沙城市重大项目的建设规划进行专家评审,从1997年到目前为止,规委会先后召开专家评审会400多个,重大项目专家评审率100%,增强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预见性,提升了城市规划的品位。二是立足于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实行设计招标制。实行了城市规划市场化运作,在建设部门的支持和参与下,定期召开在长设计单位和新闻单位参加的项目发布会,将计划编制的项目和建设项目进行公开招标。仅2004年的省政府中心区“三馆一中心”及文化公园、隆平高科技园区、浏阳河风光带等10多个重大项目就吸引省内外50多家设计机构参加投标拓宽了规划工作的思路,提高了城市规划的设计水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三是立足于提高规划公众参与度,推进规划公示制。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将城市规划权回归于民,听计于民,是长沙城市规划的鲜明特色。该局从2001年开始,进行了城市规划修编和公示,以新闻媒体和湖南城乡规划信息港为主要载体,通过采取媒体登载、公布信息反馈渠道,在各区片组织规划方案成果展出、组织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全面公开,参观公示的市民超过6万余人,受到书面意见5000多条,38万城市居民知晓城市规划修编,首开城市规划公示之先河。紧接着,先后进行了分区规划和单体建筑规划的公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示,使城市规划公示规范化、制度化,激发了广大市民关心规划、参与规划、支持规划的热情。
二、解读长沙城市规划力飞跃提升释放的级数效应:城市规划力提升带来的是城市全方位的深刻变化,在城市规划力的引领下,长沙城市空间迅速拓展,产业优化调整,环境不断改善,品味得以提升,城市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
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长沙城市规划力的迅速提升也带来了长沙城市全方位的深刻变化。在城市规划的引领下,长沙城市建设与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繁荣景象,一座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历史名城与现代新城完美结合的典范”城市展示出长沙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蓬勃生机。
(一)城市空间迅速拓展。从2001年开始,长沙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新的长沙城市总体规划以“中部地区文化生态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按照“一主、两次、四组团”, 青山、秀水、绿洲、名城共相融的城市空间布局,实行多中心、分散组团式、内涵式发展。城市规划区中期发展范围由调整前的966平方公里扩大到2893平方公里;主城区实际居住控制人口从原来的160万人增加到228万人;市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由之前的155.1平方公里拓展到253平方公里。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加。由1997年的110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80多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由143万人增加到202.5万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户均建筑面积80平方米以上。城市交通更加便捷。城区道路总长超过了1000公里,拥有立交桥20座,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由1999年的6.36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2.15平方米;形成了“市内结网、市外成环、三纵三横、六桥三环”的现代化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快捷的交通拉近了城区内人与人之间的空间,缩短了长沙与周边城市的距离。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启动了体育新城,岳麓山大学城、新港城和金鹰文化城建设,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空间进一步放大和延伸。拓展了城市空间载体,加速了城市人才、科技、资本的合理有序流动。特别是吸引了58家世界500强企业来长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带来大量的资金流,促进了长沙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品位不断提升。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决定着城市的整体形象。高起点、高水准的规划,对于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由于在编制规划过程中,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实行城市设计招标制,完善专家会审制,推进规划公示制,对一些城市建设重大项目,投入巨资,引进国内外城市规划设计的知名品牌公司进行设计,提高规划的档次。城市规划覆盖到了城市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大到城市空间结构、区划分工、产业布局;小到景观设计,公共停车场、地下通道等公用设施以及与人民生活相关的许多细节,都贯穿着规划的指导。在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力求单体建筑造型别致优美,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相映生辉;群体建筑韵律和谐,格调高雅。沿江大道、潇湘大道、田汉大剧院、新世纪体育城等一大批城市标志性工程建设脱颖而出,十里长岛橘子洲、湘江两岸风光带以及新河三角洲的滨江音乐厅、长沙博物馆、图书馆等“精品”建设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大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
(三)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提高。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长沙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在规划设计中注重提升居住环境质量。一是着眼于城市绿化建设。通过实施“增绿添景”工程,建成区绿化面积达到5219.7公顷,仅去年一年就新增城市绿地200万平方米,相当于此前20年来的总和。绿化覆盖32.63%,绿地率30.2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以前的3.3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6.74平方米,市民开门见绿的愿望成为现实。二是着眼于城市改造。2000年至2005年,开展了大规模地“拆违”活动,拆除违章建筑面积469万平方米。全面实施了建筑外墙、城市景点、立交桥的“亮化”、“美化”和“净化”工程。启动了大规模的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完成改造59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