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五种资源 加快城市发展(3-2)
(2008-06-24 15:13: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论文 |
三、用好政策资源,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内在推力
一个城市要获得较快发展,单靠政府投入和土地收益是不够的,必须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城市建设。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各种现实条件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阻碍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建设领域的市场壁垒。为此要充分发挥好政策的内在推动作用,彻底打破市场壁垒,有效积聚城市建设的资本,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建设真正实现开放式运行和市场化运作。一是要建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回报补偿机制。城市的基础设施项目,由于投资数量大、建设周期长、价格定得低、投资回报少等因素,制约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国内外资本进入这一领域,使城市政府在力图缓解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和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中处于两难的境地。这就需要建立一种“谁投资、谁受益”的回报补偿机制,以此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多元投资、多家经营、平等竞争的格局。2001年我市出台了《引导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办法》。我们把凡是可以投入市场营运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公厕、垃圾场、供水厂、公交车等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推向市场,能卖则卖,能租则租,能抵押则抵押,使实物形态转化成价值形态,变呆钱为活钱。如我市建第八水厂,市政府通过协议授权由乡镇企业长大集团公司筹资建设。一个供水能力25万吨的水厂两年建成,经营17年后归还市政府。实践证明,建立基础设施投资回报补偿机制符合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使投资者有利可图,因而能够吸引广泛的社会资金注入城市建设,使城市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二是要建立城市无形资产经营机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精神需求也日益高涨。城市的历史古迹、特色文化、生态环境、建筑风格等依附于有形资产之上的无形资产,已成为城市升值的重要源泉。而长期以来城市无形资产普遍存在一种“有投入无产出”的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积极探索建立无形资产经营机制,将城市无形资产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运作。对城市道路、广场、桥梁、公园、建设等设施的冠名权、公交线路经营权、建筑物立面和路灯广告发布权、机动车牌号使用权等,进行转让、招商、拍卖,实行资本化经营,提高城市建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如我市芙蓉路的公交站3年广告经营权转让了840万元。城市无形资产的开发不但聚集了城市发展的资本,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竞争力。三是要充分发挥城建投资公司的融资主体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直接成为融资主体会带来很多弊端,既不利于城市资源的开发经营,又不利于政府自身的廉政建设。规避这一现象,实现政企分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成立城市建设投融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代表政府进行市场融资。城建投资公司将分散在不同部门和单位的城建国有优质资源进行归集和有效整合,调动社会各种资源,运用市场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城市资源转化为城市资本。在融资过程中,城建投资公司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如集合委托贷款的形式、收费质押贷款的形式、资本市场融资的形式等等。近三年,我市财政直接投入城市建设仅30多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达230多亿元,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四、用好环境资源,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外在动因
环境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外在反映。环境也是一种资源。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功能,不仅仅是个干净漂亮问题,而且是个综合效益问题,环境是个有投入也有巨额产出的产业。城市政府通过大力优化城市环境,运营环境资源,不仅可以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而且还可以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外来投资者对城市的吸引力。优化城市环境包括改造提升硬环境和优化改善软环境两个方面。一是改造提升硬环境,通过运营硬环境资源,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市民素质。过硬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城市功能是市民对人居环境最起码的追求。适应这一需求,必须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城市的各项功能,推动城市不断扩容提质。近年来,为构建功能完善的城市空间环境,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我们加快了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构建了“市内结网,市外成环”的交通新格局。为塑造生态型生活居住环境,我们将绿化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近3年新增绿地700万平方米,建城区绿化率达32.6%,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了23个百分点。为塑造文化型生活居住环境,我们把文化设施建设摆在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已建成田汉大剧院、贾谊故居、长沙简牍博物馆等一大批规模大、品位高的文化设施。投资12亿元在市中心建好了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并着手在湘江东岸建成长沙博物馆、图书馆和滨江音乐厅。人能改造环境,环境也能改造人。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和生态文化型城市的打造,使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明显增强。享受到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益处的人们自觉自发地参与城市建设管理,自主自愿地为城市发展作贡献。我市以“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为宗旨的义工俱乐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6.8万名注册义工广泛开展了扶贫帮困、护绿保洁等近百项服务活动,20多万居民直接受益,市民的素质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中得以提高。二是优化改善软环境,通过运营软环境资源创造洼地效应,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在新一轮的经济竞争中,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软环境的优化。在当前各个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的前提下,软环境越来越成为对外开放的第一竞争力。谁的软环境好,谁就能创造聚集各类生产要素的洼地,谁就能抢占发展的制高点。优化发展软环境,要建立开放的政务环境。政务环境越开放,政策信息越公开、透明,开发投资就越便利,投资的行政成本就越低,投资者的积极性就越高。近年来我市通过建立政务公开服务中心,大力压缩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时间,各部门进行公开承诺,使投资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外地来长投资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优化发展软环境,要建立诚信的市场环境。诚信是城市的灵魂。一个没有诚信的城市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城市。近年来,我们以打造“信用长沙”为目标,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坚决打击弄虚作假和坑商、骗商、宰商的不良行为。大力加强银企合作,创建了金融安全区。优化发展软环境,要建立公平的法制环境。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是政府的应尽之责,是吸引投资者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的有效举措。近年来,我们对强揽工程、强卖建材、强装强卸、索拿卡要、无故阻工等现象进行了严厉打击,切实维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大力优化发展环境,近三年我市吸纳市外资金57.6亿元投入城市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发展的综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