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略谈威廉斯的意象派诗歌

(2010-11-12 00:56:46)
标签:

庞德

美国

意象派

威廉斯

意象主义

分类: 国内诗论(资料)

略谈威廉斯的意象派诗歌——对学生咨询的回复

 

今天晚上一位我教过的毕业生咨询我威廉斯意象派诗歌等问题,并要求我较为详尽介绍威廉斯以及他与庞德、意象派的基本情况,我特意截取我的《西方现代派文学》讲义部分,略做修改,算是完成作业吧!

一、意象派诗歌是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开路先锋。如果按照意象派诗集的出版时间划分,意象派运动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酝酿期( 1914 年以前,以英国诗人休姆为代表) 、鼎盛期 ( 19141917 年,以美国诗人庞德为代表) 、后期( 191820世纪30 年代,以美国诗人威廉斯为代表) 。经历了这三个时期,众多的意象派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其中,威廉斯逐渐走向了客体主义,将意象派诗歌推进为后现代主义诗歌。本文认为,意象派从主观性意象叠加到客体性意象并置的发展和扬弃的过程,也是美国诗歌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演进的过程。一、庞德之意象派诗歌定义的不完整性在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发轫期,庞德是领军人物。在他的带动下,意象派诗歌运动蓬勃地开展起来了。虽然庞德主导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对西方19 世纪末的颓废、冗长、伤感的浪漫主义诗歌起到过冲击作用,但他的意象派诗歌实验有其不彻底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他对意象的诠释仍旧没有摆脱浪漫主义的影响。

19133 月在哈利特·门罗主编的《诗刊》里,庞德首次明确提出了他的“意象”概念:Animageis that which presents an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complex in an instant of time”。这个由16 个英语单词所组成的句子,在中国有多种不同的译文。下面仅举三种较有影响的译文: 1、赵毅衡的译文: “意象表现瞬间之中产生的智力和情绪上的复合体”; 2、裘小龙的译文: “在一刹那的时间里表现出一个理智和情绪复合物的东西”、以及“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的东西”; 3、郑敏的译文: “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庞德的定义里所谓的情感是指主观的感觉、情绪、经验、感受,而理智是指原则、道理、万物之理等独立在主观之外的事物规律。一个意象既非单纯的主观感受,又非单纯的客观真理。它是二者在一瞬间突然遇合而成的综合物,始终伴随着诗人内心精神的体验。

以上译文的不同,表明庞德提出的 “意象”概念具有一定的不完整性和开放性,可以作进一步的修正和充实。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Image”定义的开放性。庞德在原文中说“image”是“that”。至于“that”是什么,庞德没有明确说清楚。他只是用“which”定语从句描述了“that”所具有的一种特征。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庞德自己也并不认为精确地阐明了意象,而只是认识了意象的某种特征而已。 2.Complex”定义的复杂性。从以上中译的不同可以看出,庞德的“an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complex”显得粗疏和不确定。笔者认为,complex 本身实质上包含着一种主体性和客体性,主体性体现在理智和情感上,客体性指主体的理智和情感赖以产生的外在刺激物。 3.Present( 表现、呈现) 之施动者与对象关系的对应性。按照庞德的意象定义,“呈现”的对象是“某种智性和情感的综合物”。

那么,“呈现”的施动者是什么呢?

在庞德的定义中,这个施动者是“意象”,它呈现“复合体”和“综合物”。如笔者前面所言,复合体complex 本身包含有主体性和客体性,那么呈现这复合体的施动者“意象”必然也具有主体性和客体性。这样它可以作为主体的外在物寄托诗人的理智和情感,同时又能刺激读者的意识,使他们在理智和情感上共鸣,产生丰富的联想。简言之,意象自身具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性。如此看来,庞德关于意象的初始定义是不完整的,具有开放性。后来庞德自己一定也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1915 年“关于意象主义”一文中他进一步将意象分为主观意象和客观意象。针对庞德对意象派诗歌定义的不完整性,福特认为: “诗的思想最好通过塑造具体的物体得到表现”; 弗莱契说意象是“存在于形式、颜色和声音中的情绪的关系” 。

《意象派诗选》的编者琼斯也认为“意象派诗在具体中包含着很强烈的抽象意义” 。他们都注意到意象具有主客观的双重内容这一特点。庞德之主体性意象叠加手法的局限性在庞德的意象定义中,意象“呈现”为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是主客体的有机融和,是理智与情感的结合。但这一理解依然具有相当浓郁的浪漫主义的“主体”情调。因此在传统的意象派诗歌当中,意象通常作为一种载体使用,或为隐喻,或为象征,以构建和呈现诗人情感上的一种体验。如庞德在著名的“地铁站一瞥”一诗中,把“花瓣”这个意象叠加在“脸儿”这个意象上,其间并没有运用任何联接词,但并列的句法却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花瓣即面孔、面孔即花瓣的明显隐喻关系。庞德后来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回忆该诗的运思过程: 他在某地铁车站看到了一张张漂亮的脸庞不时在眼前飘忽而过时突然生发了某种情感( sudden emotion) ,并产生了运用艺术的手法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的冲动。“突然,我找到了它———却并非文字,而是一种对等物( equation) ” 。

博主以为,这里的“对等”其实是指一种“情感的对等”———庞德在地铁车站看到许多漂亮的脸庞之后,获得了一种情感体验,然后运用了主体性的隐喻关系将“面孔”比作“黝湿枝上的花瓣”,从而使这首诗歌充满了诗人个人的体验和情感。在庞德看来,“意象派诗歌是一种意象叠加形式,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思想放在另一个思想之上” 。所谓“一个思想放在另一个思想之上”,也就是一个意象叠加在另一个之上,即把两个意象不用任何联接词叠放在一起。其中一个表述另一个,它们之间是隐喻的关系,而这种隐喻显然是一种主观性的选择和决定。这类意象所呈现的是感觉中的直接现实,似乎是对实境的描摹,却是经过诗人改造,“因心造物”而得到的情境与心象,是诗人选择与情感相对应的物与景进行描绘、摹写而产生的意象。

庞德的思路是:

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意象叠加———彰显情境。19151 月,庞德在“关于意象主义”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于意象的理解: “意象不仅仅是一个意念,意象是一个融和在一起的意念的漩涡或者集合,充满着能量” 。显然,庞德所认为的意象是一种具有辐射作用的能量场或者说是漩涡,蕴含了作者真挚强烈的思想情感。庞德似乎在这里找到了他所追求的理想诗歌境界: “一个闪闪透亮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一个思想用明亮的边锋投入另一个思想,是一个各种气韵运行的世界……种种磁力成形,可见或隐隐欲现,如但丁的‘天堂’,水里的玻璃,镜中之像”。

在反对19 世纪后期浪漫主义诗歌陈旧夸张的想象和泛滥的情感宣泄之时,庞德的早期意象主义诗歌运用了主体性意象叠加的创作手法,所表现出的清新、凝炼、含蓄的诗风正好符合了意象派诗人要求诗文简洁,感情含蓄和意象鲜明的主张,一时赢得了无数的追随者。然而,庞德此时的意象派诗歌创作是充满着矛盾的,一方面庞德非常强调意象的客观性,他对意象派诗歌的规定是直接描写事物,摒弃抽象,坚信客观、明晰、具体的意象可以包容一切,足以表达直接所体验到的真实的世界,主张创造意象而不加以任何评说,要求“客观再客观”; 而另一方面,在其诗作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却是主观意象。因此,西方批评家在评论庞德的意象主义所声称的客观性时认为,意象主义者对意象的选择和叠加本身就包含了诗人的主观因素,无形中会对读者的阅读理解产生限制,这表现出意象主义理论的不彻底性。

综上所述,这个时期的意象派诗歌以意象作为诗歌的基本单位,直接表现所观察到的事物而不加任何解释或说明。它是突破传统格律的自由诗,没有定式,一反过去内容迁就形式的风气,给维多利亚时期出现的伤感或说教的诗风以有力的打击。然而,纵观庞德的意象派,在本质上它仍然是抒情的,这是它薄弱的一面。这种薄弱性、不彻底性和内部的矛盾性束缚和阻碍了意象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庞德虽然一方面能以批评者的姿态继续向拘泥于传统的“乔治派”诗人发难,另一方面他又在充满荆棘的意象派道路上变得意兴阑珊,在无所适从中变得冷漠与超脱,表现出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如他在诗作《莫伯利》中所说: “三年了,与他的时代格格不入,/ 他试图复活已死的诗歌艺术; /用过时的方式来维护诗歌的/崇高地位。

二、威廉斯之客体性意象并置手法的开拓性。早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的时候,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 就认识了庞德,并在后者的影响下成为一名意象主义诗人。但在诗歌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威廉斯对意象和意象主义逐渐产生了与庞德不同的认识,二者可谓貌合神离。威廉斯秉承了庞德“直观呈现”的创作思想,但同时又对意象叠加中过强的主体性进行反思,并寻求突破。他认为一首诗同一幅立体派油画或一部交响曲一样,呈现的对象是一个客体; 创作的方法不应是以理念为先导,使具体事物成为特定思想的象征,而应着力于生动准确地描绘事物,在状景写物之中使义理或思想得以自然呈现,即所谓“凡理皆寓于物” ( There are no ideas but in things) 。如果说在早期的意象主义诗歌中,以庞德为代表的诗人主要运用了意象叠加的技巧,那么在后期的意象主义诗歌中,以威廉斯为代表的诗人则更多更自觉地运用了意象并置( juxtaposition) 的技巧来摒弃隐嵌在意象中的主观意识。所谓意象并置,多指以单个的词构成意象,并让一个个意象别出心裁地并列出现,而省略其间的动词或联接词。如威廉斯1923 年所发表的一首八行小诗“红色手推车”( The Red Wheelbarrow) : so much depends upon a red wheel barrow glazed with rain water beside the white chickens.

译为汉语:(国内关于此诗歌的译文甚多,择其一种)

那么多东西

依仗

一辆红色

手推车

雨水淋得它晶亮

旁边是一群

白鸡。

如大多数早期的意象主义诗歌一样,这首诗也很简单,是将一句平常话语重新排列组合而成的,但它和早期庞德式的意象主义诗歌的不同之处在于: 首先,诗歌的意念未经预设,诗人只是直接捕捉到了对象的即时状态并用白描手法将它呈现出来,读者对该诗意义的阐释只能依赖于对所描摹事物的体验和想象。其次,该诗的主语“so much”消解了主体性。诗人对眼前的景物有诸多主观的感受,然而他仅语焉不详地说“so much”,留出空白,留下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任由读者去想象。最后,诗歌将各种意象并置,打破因果逻辑关系,增强客体性。如诗中的手推车和小鸡尽管互相共存,但不存在因果关系。威廉斯不再强调主体性叠加意象中情与物所构成的比附关系和主客体构成的阐释关系,而是斩断因果关系的链条环节,造成各意象之间的“突然对照和契合”。在此诗中,手推车,雨水,白色的鸡雏,所有的意象只是单纯地并列,随机地延展,任何一个事物都不会作为另一事物的载体,也不会凌驾于其他之上。而这正是后来威廉斯所发展的“客体主义”诗歌理论的精髓。比起庞德的“地铁站一瞥”,威廉斯的“红色手推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贯穿于其中的诗人的客体意识。“地铁站一瞥”强调诗人的主观联想,以第二物的意象通过联想来表达第一物的性质; 读者则通过对第二物意象的理解来体会第一物的性质。这是明显的以主观意念来操纵意象的创造和阐释。而“红色手推车”充分体现了诗人是在“直接处理事物,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诗人直接把客体事物处理为意象,让丰富的意义直接蕴含于意象中; 读者通过对意象的直接体验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而领会意象所蕴含的意义。这里,无论意象的创造和欣赏,其间再没有第二环节,再没有间隔。这种客体性要求,促使诗人更直接地深入所描写事物的本体,并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想象和创造性阐释文本的空间。在将庞德主体性意象叠加手法发展为客体性意象并置手法的过程中,威廉斯深知语言文字这种非视觉艺术的固有局限性。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威廉斯成功地将绘画的技巧和特质带进意象派诗歌,他常常用一种绘画性的思维来创造性地构思一首诗歌的创作,试图将诗歌与绘画融合在一起,将二者视为同一种艺术的创作” 。

他将每一首诗歌及诗歌中的每一个意象视为自然界中的物质单元个体,视为绘画中的一部分,常常将普通的事物化为一幅具有深意的景物画。他尝试用文字的编排来模拟事物,而不仅仅是通过诉诸于文字来呆板地描述它。威廉斯坚信客观、明晰、具体的意象可以包容一切,足以表达直接所体验到的真实的世界。在威廉斯看来,诗歌是和现实世界紧密相连、了无间隔,因此就像立体派画家的画作一样,威廉斯诗歌中的文字图符都是具有所指性的。由于客体性意象并置手法的运用,威廉斯的诗歌中意象之间的关联是不固定和留有一定空隙的。这样的空隙需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来填补,就如体味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而达到“心与物会”一样,读者参与了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于是阅读过程提升为获得启迪和愉悦的审美之旅。

威廉斯的客体性意象派诗歌及其意义威廉斯中后期的意象派诗歌是意象符号的并列呈现,那么这些客体化的表象所形成的一系列意象在诗中并置组合,其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呢?

威廉斯客体化意象派诗歌的最终效果又怎样呢?

    博主认为,就诗歌创作的过程而言,诗人对生活有感而发,逐渐孕育酝酿,形成审美“意象”,然后又将“意象”外化为新的物化形态之“艺术形象”。因此,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自然形象———艺术意象———艺术形象”,在这过程中自然形象是纯客观的,艺术意象主体性强,艺术形象客体性强。在庞德的诗歌中,“对象”的地位居下,主体的地位居上,主体笼罩了对象,诗所表现的是主体对象发生冲突时所激起的感受; 起主导作用的不是对象,而是诗人的艺术意象和审美情感。但是在威廉斯的诗歌中,“对象”占主导地位,诗人尽量抑止自己的主观意识而尽可能客观地描述眼中所见之物,塑造艺术形象。因此威廉斯的诗歌创作是依据客观表象来营造意象进而构成意境的。进而言之,意象来自于表象,意象运动的最后结果或最终目的是构造诗的情景和意境。所谓表象,是人在记忆中所保留的感性印象,它的本源是客观外物。又因为它是从客观事物得来的,因而也可以当作“事物的外相”来理解。表象是人们对客观外物最基本、最初步的感知,它随着人的认识活动的深化而深化。大量的丰富的表象储存积累是意象活动的重要前提,诗人要使自己的意象创造充满活力,就需要积极拥抱世界以累积表象。表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情感范围,它就不再是原先客观外物的纯自然的感性印象,而被赋予了意义,成为融聚着诗人感情的意象,具有审美价值。庞德的意象派诗歌似乎就止于此处盘桓不前了,因而是主体性较强的艺术意象诗,是主观性意象叠加和调控客观性印象的诗。而威廉斯则有所超越,把艺术意象进一步再外化为新的物化形态,成为客体性很强的、上升了一个层次的感性印象,实现了“凡理皆寓于物”的美学原则。显然,威廉斯的后期意象派诗歌更有意境和韵致,更有想象和回味的余地。显然,威廉斯的意象注重的是与主观、与思想情感相对应的客观的、外在的物象。

这样, 当20 世纪30 年代美国诗坛上出现客体主义的说法时,他遇到了知音,并很快被客体派的倡导者路易斯·朱可夫斯基尊为客体派诗人的“首领”。“客体”一词与“意象”密切相关,但又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从威廉斯对“客体派”或“客体主义”( Objectivism) 一词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异———“我用这个词是因为我有一个很简单的想法,人同存在的事物一起生活,你感觉到它们,想到它们……诗像其它的一切艺术形式一样是一个客体,这个客体本身通过其形式表现它的实情和内涵……作为客体的诗( 同交响乐或立体派绘画一样) 必须以诗人使他的词构成新形式为目标: 创造符合他的时代的客体。这就是我们想用客体主义所指的含义,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对随意呈现在松散诗歌里的纯意象的一种矫正” 。威廉斯在为《普林斯顿诗歌和诗艺百科全书》(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 编写的“客体派”的词条中更明确地指出: “它( 客体派) 是作为意象派发展的后果而兴起的,客体派诗人感到意象派诗不十分具体……客体派的意象更具体而其意义得到了拓宽,使心灵而不是未经证实的眼睛进入画面”。从这些说法中可以看出,在威廉斯的心目中,所谓“客体派”、“客体主义”并不表现为“纯意象”,强调“客体”也不意味着“意象”要与思想或情感一刀两断; 相反,“客体派”不过是“意象派诗歌的延伸”,是意象派诗歌的发展和结果。因此,至今威廉斯依然以意象派而非客体诗人而闻名。然而从 “延伸”的角度,我们也可以说,威廉斯之所以将“客体”看成是“意象”发展的后果,表明的不仅是“客体”与“意象”存在着藕断丝连的关系,而且是威廉斯与庞德在对意象的认识上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

威廉斯的“凡理皆寓于物”和庞德的“客观性意象”谈的都是意念与事物、智性和感性的关系,但侧重点正好相反。庞德强调感性应从属于理性,服务于理性,感性和理性结合的目的不过是要让思想拥有玫瑰的芬芳。这说明庞德没能超出形而上学的影响,他所代表的意象主义承认超验的本体论,亦即逻辑中心论,强调真理标准和传统对文艺创作的预设和控制作用。而威廉斯的理论和创作都表明他更注重当下的个别和具体事物,反对先入为主的理念,强调“意”必须寓于“形”,“抽象”得寓于“具体”,“理性”需寓于“感性”。这意味着诗人不应将事物当成意念的象征,而首先应当准确传神地描摹事物,使事物所蕴含的意义如其本然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事实上,世界变动不居,事物生生不已,因此意念也就无法预设,而必然与时随境而变,故而诗人应尽力抓住当时当地的客观意象来传情达意。

总而言之,庞德的意象依旧停留在主体的范围内,以人的理性、知识、情感的眼光看世界,看出它的意义来; 而威廉斯的意象走向了客体,表现了“世界的意义即在世界本身”、“意在象内,其义自明”的美学思想,表明世界的意义是在诗人和读者的纯粹体验境界中呈现的。所谓“凡理皆寓于物”,是指物的意义在物中的自在显现,而非人为主观的外在的强加。威廉斯不断革新诗歌创作的技巧,当他使用客体意象并置代替早期的主体意象叠加时,意象主义诗歌找到了它最终的发展方向。不仅如此,威廉斯还为充实更新意象主义原则找到了诗学依据。在威廉斯的不断创新带动下,意象并置的技巧逐渐被众多的后现代主义诗人广泛接受并自觉运用起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e51d1b01017jrj.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