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莞画廊业经营表象透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本质
(2008-12-03 14:16:12)
标签:
谢国良品牌营销画廊业艺术品市场书画作品文化产业山野樵夫杂谈 |
分类: 行业视角维度 |
最近,笔者对东莞本土的画廊业进行了一个较为深入和全面的行业调研,目的在于通过画廊业这个引子更清晰地了解和洞察东莞本土文化产业链的发展态势,在拜访了近二十位的相关行业人士之后,笔者认为东莞的画廊业目前的经营及管理仍然趋于非常混乱的局面,其主要凸显在如下的三个方面:
一、缺乏差异化的经营理念
大多数画廊的经营者认为,画廊就是代理一些名家的作品,然后进行一种简单的销售行为,从中赚取部分的佣金。
依笔者之见,此类艺术画廊实际上是属于艺术书画品的寄卖店。这种寄卖店只是艺术品市场中的最低级交易方式,不能代表艺术市场的发展趋势,更不能代表艺术品市场的主流。同时,这种初级经营模式,已经在画廊业严重趋于同质化。这就注定了很多画廊要生存在行业的规则之下,很难逾越出来。
二、缺乏产业正规化的运作
由于画廊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在短期内很难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有部分经营者刻意通过低廉的运作成本来压缩各种开支导致经营上、管理上的混乱。如此的做法看似能维持画廊的基本运营,殊不知已经给画廊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力和伤害。
笔者虽然也不主张一味的铺张浪费或者盲目地投入成本,但若刻意或者完全强调缩减合理的开销这绝对是一种短视行为!经营者应该知道,财力的必要支出及合理支出及人才的配备是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三、缺乏诚信和道德准则的保障
有小部分经营者,为了谋取短期的经济利益,不惜销售伪作的赝品;另外也有小部分画廊为了达到销售的目的频频举办一些不规范的展览或者没有任何档次、没有任何公开、公平、公正性可言的拍卖活动。此类做法完全违背了行业的准则及道德操守,同时也把本土画廊业的社会声誉带来了致命的伤害。
以上三点是笔者近月在行业调研及访谈中所总结出当下东莞本土画廊业典型存在的问题,画廊业在艺术品市场中地位非常重要,它是衡量艺术品市场繁荣、发达与否的一个标准,通过它可以对本土艺术品市场的现状一目了然。透过画廊业也折射出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历经一个较为漫长曲折的过程。
结合以上的问题,笔者以职业策划人的思考力及行业的视角高度,为画廊业的发展及未来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也希望透过笔者本人的观点能给业界带来一些启示或者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画廊业的经营理念要提升到一个战略的思维高度
画廊业要想发展,就必须跳出简单的、低级的寄卖店的经营模式,向策略性、品牌化的经营模式过渡和升级。
画廊业走到今天,地区间的差异与竞争已经逐渐显露,如何立足于本土优势,凸显自身特点,成为新的发展时期画廊需要关注的重点。在这样的时期下,必须采取品牌化运作的经营模式才能占据行业的制高点。
重组人才架构体系,合理引进策划型、营销型人才
画廊业的发展,必须要将专业型及复合型的人才进行有机的结合及人才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仅依赖于一些只懂得一些简单销售技巧的销售代表。
画廊必须坚持学术和商业并重,在运作伊始坚持较高的标准,并且在业务拓展的强度和幅度均采取高调入市的姿态,通过策划的方式,保证展览的学术性。依托高品质的策展执行能力、行业号召力和周边资源整合能力,起到行业提升器的作用,从而为艺术市场的高端运作产生积极的拉动。那么,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保证高端人才的引进和输入。
整合八方资源,形成强大的产业价值链推动行业发展
根据自身的金钱资本、学术资本、运作资本三个主轴的完备程度和强弱程度,整合社会各种有利资源并发挥强大的资源效应,形成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完整区隔。而具体的运营上,要充分体现运营策略化和策略风格化。通过策略化、品牌化的运作模式结合高位整合的资源效应拉动画廊业的不断发展。
笔者相信,只要画廊经营者的用心经营和努力付出,一定能不断完善和引领本土画廊业的发展进程。如果在这样的前提下,本土的画廊业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完成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改善、从本土市场到国际市场、从粗放式发展到集约式发展的种种改变。
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一时期的尽早到来!
========
+
谢国良,实战品牌营销策划人。
+
毕业于中山大学国际商务系,兼修计算机信息技术,学士学位。
+
从业七年来,一直致力于市场营销学、品牌管理学、社会公共关系学及商业竞争法则的探索和研究。
+
先后给160多家企业提供过专业的品牌战略咨询与营销策划服务。
+
曾在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广告设计机构、营销策划机构历任市场执行总监、策略总监、营销总监及客户总监多年。
+
现任壹零壹度品牌营销策划机构CBO兼首席策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