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名画(16世纪意大利矫饰主义7幅)

标签:
矫饰主义丹尼尔.达.沃尔泰拉卢卡.坎比亚索费德里科.巴罗奇尼科洛.德尔.阿巴特 |
分类: 卢浮宫及大英博物馆 |
矫饰主义(Mannerism)又称风格主义或手法主义,是文艺复兴盛期的后期在意大利(罗马、佛罗伦萨和曼图亚为主)流行的一类风格,特点不是特别突出。在意大利它大致出现在文艺复兴盛期后段的1520年左右,到了1580年前后被新兴的巴洛克风格所取代,但是在欧洲北方(主要指尼德兰一带)一直持续到17世纪。画面特点不再像拉斐尔等人的平衡与和谐,有些“反古典”。从设计艺术的角度看,矫饰主义可能源于一些年轻艺术家采取另类的方式超越前人的尝试。从社会原因看,则与当时的宗教改革、哥白尼学说、洗劫罗马等社会大环境的变动引起人们心理状态的变化相关。矫饰主义早期的代表人物有朱里奥.罗马诺(Giulio Romano)和安德烈亚.德尔.萨托(Andrea del Sarto)及他的学生,还有《艺苑名人传》的作者乔瓦乔.瓦萨里。也有人说米开朗基罗后期的作品中已经开始有了矫饰主义的倾向。1527年神圣罗马帝国查理五世的叛军洗劫罗马之后,很多在罗马的画家逃往欧洲各地,也使得矫饰主义得以扩散至欧洲各地(尤其是北方)。
一、塞巴斯蒂亚诺.德.皮翁博(Sebastiano del Piombo,1485-1547),别名塞巴斯蒂亚诺.卢西尼亚(Sebastiano Luciani),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名画家,早期矫饰主义画家,出生于威尼斯,但长期活跃在罗马,所以他的画风结合了威尼斯和罗马的风格。他最初是位音乐演奏家,后转向绘画,曾师从乔万尼.贝里尼和乔尔乔涅,据瓦萨里记载,他曾为拉斐尔做过助手,以及得到过米开朗基罗的指点。罗马的坦比哀多教堂内也还有他的绘画。
《访问》the Visitation,年代:1521,尺寸:H. 1.68 m. ; L.: 1.32 m。弗朗索瓦一世的收藏。
取材于圣经马利亚探访她的表姐伊利沙伯。画可能是受威尼斯城市的委托献给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和王后克劳德。二、丹尼尔来.里恰雷利(Daniele
RICCIARELLI,1509-1566),更多人称他丹尼尔.达.沃尔泰拉(Daniele da
Volterra),出生于托斯卡纳地区的沃尔泰拉,意大利矫饰主义画家和雕刻家。他与米开朗基罗关系甚密,他的几幅画都是受晚年米开朗基罗的指点所做,或者说是米开朗基罗的设计。在罗马,他曾协助米开朗基罗为西斯廷教堂作画。1564年,米开朗基罗死后,他为米开朗基罗做了面部倒模,并以此制作了米开朗基罗的头部铜像。
1565年,教廷认定裸体宗教画有罪,于是委派他将西斯廷教堂内米开朗基罗画的《最后的审判》中的裸体“遮羞”,(最初教廷就不希望米开朗基罗画裸体人物,可实在宁不过这位大师),于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最后的审判》中很多人物的隐私部位都被无花果叶或腰带之类的遮住了。不过还没遮完,1565年,教宗庇护四世去世,因为要选新教皇,所以只好撤去脚手架,1566年画家又去世了。画家也因此得了个绰号“Il Braghettone",大意是“画裤子的人”。
《大卫与歌利亚的战斗》The Battle of David and Goliath,尺寸:H. 1.33 m. ; L.: 1.72 m.
下面的两幅画分别是正反面的,画是画在石板材质上的。两幅画的情节相同,都是家喻户晓的大卫斩杀歌利亚的故事。画的模型原本可能是一个雕塑(已失传),两幅画分别代表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雕塑。创作年代大致在1550-1555年间,1715年被人送给路易十四。
画的另一面
卢浮宫大画廊中的画多数是挂在墙上的,只有这幅双面画横在大画廊中,很是显眼。
从另一方向看。
三、卢卡.坎比亚索(Luca
CAMBIASO,1527-1585),出生于热那亚共和国的莫内利亚的绘画世家。15岁就开始绘画,1583年受国王腓力二世邀请去往西班牙为埃斯科里亚尔圣洛伦索王家修道院(El
Escorial)作画,并于1585年死于马德里。坎比亚索在热那亚画家中算是领军人物,有人说他的水准不在丁托列托之下,连鲁本斯和凡.戴克都深受其影响。
《维纳斯和阿多尼斯》Venus and
Adonis,年代:1560-1565,尺寸:H. 1.88 m. ; L.: 1.05 m.
情节源自奥维德的《变形记》,讲述维纳斯与阿多尼斯的爱情故事。
四、尼科洛.德尔.阿巴特(Niccolò
dell'Abbate,1512-1571),出生于意大利摩德纳,父亲是位小提琴家。尼科洛擅长世俗和神话题材的壁画和油画,1548-1552年间,他在博洛尼亚活动,留下了不少壁画。1552年来到法兰西,在普利马蒂乔的指导下为枫丹白露宫实施绘画工作,并于1571年死于枫丹白露。他将意大利矫饰主义绘画引入法国,后来也被列为枫丹白露画派画家。他为查理九世所绘的风景画一直影响到17世纪的风景画家克劳德.洛林和尼古拉.普桑。
《诱拐普罗塞尔皮娜》The
Abduction of Proserpine,尺寸:H. 1.96 m. ; L.: 2,20 m.
1570年在法国枫丹白露为查理九世所做,这幅画是尼科洛的代表作之一。故事隐于风景中。
普罗塞尔皮娜是罗马神话中的冥神,即希腊神话中的珀尔塞福涅,是冥王哈得斯的妻子。传说她是宙斯和谷物女神德米特尔所生的女儿。当她在丛林中采花时,土地突然裂开,冥王哈得斯从地下跃出,将普罗塞尔皮娜劫入冥府,强娶为妻(画中情节)。她的母亲谷物女神德米特尔悲痛万分,到处寻找自己的女儿,以致田地荒芜,谷物不收,人类陷入饥荒之中。宙斯只得出面,令冥王哈得斯准许普罗塞尔皮娜每年的春天回到母亲身边,因此,她也被喻为播种与丰收的女神。

这幅画也是尼科洛.德尔.阿巴特的作品,
《发现摩西》Finding of Moses,尺寸:H. 0.82 m. ; L.: 0.83 m。1935年进入卢浮宫。
题材源自《旧约》《出埃及记》,不过连环画似的过程被画在一幅画内。
五、费德里科.巴罗奇(Federico
Barocci,1526–1612),意大利乌尔比诺画家,又名巴罗乔(Il
Baroccio)。他的画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比如对后来的巴洛克画家鲁本斯,有人说他可算是当时最好的画家。
巴罗奇曾有几年在罗马为梵蒂冈教廷作画,因怀疑同行嫉妒而加害他(也可能是他自己有忧郁症),后离开罗马回到他的家乡乌尔比诺,他的存世作品多达2000多幅,最著名的可能是《波波洛的圣母像》,现存于乌菲兹美术馆。他的情绪化画法深深地影响了彼得.保罗.鲁本斯。
《耶稣的割礼》Circumcision,
1583年为佩萨罗的耶稣兄弟会教堂所作。画面充满虔诚与温馨,色彩和光线的运用有他独创的风格。1798年进入卢浮宫,1802年曾借给巴黎圣母院,1862年又回到卢浮宫。

注:本博客所有文章中图片皆为本人2012和2013年两次摄于卢浮宫,所有文字均系本人翻译或整理(本人英语一般,法语更是不懂,所以整理很慢也很辛苦)。近来发现网上有人完全照搬图片或文字且不注明出处。作为推广普及绘画艺术和常识的行为,即使是完全抄袭本人的博文,我想也算是一件“善举”吧,本人不会追究,但望尽量注明出处,算是对别人劳动的小小尊重,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再者,由于本人是业余历史爱好者,文中难免有错误理解或笔误,引用还要谨慎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