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名画(克罗德·洛林七幅)

标签:
克罗德.洛林克罗德.热莱claude.lorrain普桑 |
分类: 卢浮宫及大英博物馆 |
这一组风景画是法国画家克罗德·洛林(Claude
LORRAIN,又称克罗德·热莱Claude GELLÉE)的作品。
一、《海港边的卡比托利欧》Seaport with the
Campidoglio,年代:1636,尺寸:H. 0.56 m; W. 0.72 m。
这幅画估计应该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卡比托利欧广场,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市政广场,即使是台伯河也有500米的距离,更别提海港了,所以猜测应该是画家把卡比托利欧广场放在了海边。
布里萨克公爵家族的收藏,法国大革命中被没收充公。

二、《克里奥帕特拉在塔尔苏斯海港登陆》Seaport with
the Landing of Cleopatra in Tarsus
年代:1642–43,尺寸:H. 1.19 m; W. 1.68
m,法王路易十四的收藏。
塔尔苏斯Tarsus,现在的土耳其大数(地名,圣经中也称大数,我们去过的卡帕多西亚再向南约200公里,距离地中海边港口城市梅尔辛Mersin20公里,画中的海港可能就是梅尔辛)。
塔尔苏斯,6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最早建城可能是闪族人,名字起源于赫梯语(赫梯与亚述争战期),古代安纳托利亚和地中海的中心和商贸重地。罗马帝国时代,庞培将其归于帝国版图,作为西里西亚行省的首府,曾经的地中海沿岸大都会城市,66BC,居民获得罗马公民身份,足见地位之高。有几位罗马皇帝葬在这里,先知但以理据说也葬于此地,使徒保罗出生在这里,正是因为这里出生的人具有罗马公民身份,所以犹太人的后裔保罗才没有被钉十字架。
还有就是画中描述的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埃及艳后)初次与马克安东尼(41BC,作为后三头之一,管理帝国东部行省)会面就在这里,引发了一段传世的生死恋情。莎士比亚有著名戏剧《安东尼与克里奥帕特拉》。

局部细节

卢浮宫特有的法文介绍。

三、《海上看热那亚港》The Port of Genoa,
View from the Sea
年代:1627–29 尺寸:H. 0.64 m; W. 1.01
m。路易十八的收藏。
这幅画应该是作者在热那亚实地创作的,与当地的实际景观吻合度很高。

这是2012年的罗马广场遗址,三百多年前的塞维鲁凯旋门的下方被土埋的很深。如果有机会可以按照画的位置拍一张照片,看看罗马广场几百年的变化。
五、《奥德修斯将克律塞伊丝归还给她的父亲》Ulysses
Returning Chryseis to Her Father。
尺寸:H. 1.19 m; W. 1.50
m,作者1644年为巴黎一位收藏家所作,后由路易十四收藏。
克罗德.洛林的画其实都是以景色为主,至于上面的人物很多都是辅助的,甚至有说法画家画完了风景,让别人去画上面的人物,因此画的题目我觉得也许是随便或者是牵强的。
此画的人物来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特洛伊战争故事,克律塞伊丝是特洛伊阿波罗祭祀克律塞斯的女儿,被迈锡尼阿伽门农俘获作为妾,克律塞斯想要回自己的女儿,阿伽门农不干,于是克律塞斯向阿波罗请求,于是阿波罗降瘟疫给希腊联军,阿伽门农无奈只好派奥德修斯将克律塞伊丝送还给她的父亲,但作为补偿,把布里塞伊斯(赫克托王子的表妹)从阿喀琉斯身边夺走。
由于作者自己的笔记中关于这幅画的人物没有确切记录,所以画中的人物及故事也就无法考证了。不过本来画家的画就是以景色为主,人物故事纯属点缀。
画的内容依然是风景为主,人物为辅。大卫被撒母尔涂油源自圣经旧约撒母耳记,上帝指派撒母耳寻找扫罗的继承人大卫。

画家介绍:
克罗德·洛林
Claude.LORRAIN(也有翻译成劳兰、劳伦或罗兰恩,原名为克罗德·热莱Claude.GELLéE)(约1600或1602年-1682年11月21日)是法国巴洛克时期的风景画家,但主要活动是在意大利。
生平
洛林出生于法国洛林地区孚日省的香马涅镇,真名为克罗德·热莱,由于他是洛林人,所以以洛林作为名字而出名。他的家境贫寒,兄弟姊妹共5人。他12岁时成为孤儿,只得到德国的弗莱堡依作为木雕艺人的长兄那里生活,后来他到过罗马,从1619年至1621年在那不勒斯做画家高弗里德·瓦尔斯的学徒,1625年4月回到罗马,做画家奥古斯丁·塔西的学徒,他在游学过程中可能经历过几次事故,后来回到洛林,作为洛林公爵、画家卡尔德尔旺的助手,一年后又到南锡为教堂绘制天顶画。
1627年,他回到罗马,为本蒂沃里奥主教绘制了两幅风景画,受到教皇乌尔班八世的赞赏并成为他的保护人,大约从1637年开始,他已经成为知名的风景画家,他和普桑成为好朋友,两人经常一起去罗马郊外写生,虽然两人都是风景画家,但风格不同,普桑将风景作为画中人物的背景,但劳兰则将人物放到次要的地位,主要描画风景,有时他经常邀请其他画家为他的风景画添画人物,他向客户指明他卖的是风景画,其中人物是免费赠与的。
为了防止作品的重复,也防止有人假冒他的作品,他每卖出一幅画就将其中主要构图和主题用淡彩画在一个纸本上,共保存了6本,他称之为“真本”(Liber
Veritatis),这些小图后来被木刻印刷出版,成为学习风景画学生的重要参考资料。
劳兰一直受到痛风病的干扰,于1682年的11月21日(一说是23日)在罗马逝世,安葬于圣三位一体山顶(西班牙广场前)。他身后留下可观的财富,只有两位继承人,一位是他的侄子,还有一位是他收养的女儿(可能也是他的侄女)。
影响
直到17世纪中叶以前,在罗马,风景始终没有成为绘画的主题,只是作为中心人物的陪衬,虽然一些画家在自己的小型习作中也描画过风景,例如达·芬奇和北欧的一些画家,但从没有作为大型作品的主题。大型画作都是以宗教或神话题材为主,对于风景和静物的题材,在宗教氛围强烈的罗马,被认为不够严肃,是违反传统的。
洛林在当时的画家中是对风景最感兴趣的,他画了许多速写和草稿,但在当时的气氛中他画的风景大部分也要点缀些人物,或城堡、建筑等,即使海景也要在港湾中,同时他也画了大量的肖像、古代英雄、圣人、神话等。可能是应顾主的要求。但他无疑是当时最优秀的风景画家。
根据他同时代人的记述,洛林是一位非常勤奋的画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对待他的学生也非常友善,但他直到去世始终是一个文盲。
注:本博客所有文章中图片皆为本人2012和2013年两次摄于卢浮宫,所有文字均系本人翻译整理(本人英语一般,法语更是不懂,所以整理很慢也很辛苦)。近来发现有所谓艺术网站完全照搬图片(涂改水印)或文字且不注明出处。作为推广普及绘画艺术和常识的行为,即使是完全抄袭本人的博文,我想也算是一件“善举”吧,本人不会追究,但望尽量注明出处,算是对别人劳动的小小尊重,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再者,由于本人是业余历史爱好者,文字多侧重于历史和宗教而疏于艺术,且难免有错误理解或笔误,引用还要谨慎为好,以免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