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立等可取的防汛抗旱简报稿

(2022-08-05 15:14:25)
分类: 乡居闲草

蹒跚学步写作路(六十)

 

“立等可取”的防汛抗旱简报稿

 

在我保存的早年发表作品样报样刊中,还有五期防汛抗旱简报,其中1998年防汛的一期,2000年抗旱的四期。

工作简报为常见文牍之一,主要用于反映情况、交流经验、指导和推动工作。我在从事机关文字工作期间,也多次接触过工作简报。早年在舒安乡政府工作期间,因为乡里条件有限,没有办过简报。在后来的两个单位工作期间,我的工作任务除了要写作公文材料外,同时还要负责编发单位工作简报。

对工作简报,大多数领导都比较重视,也有个别领导不怎么当回事。比如,在江夏经济开发区庙山办事处从事文字工作期间,我经历的第二任办事处主任刘谅军同志就明确要求办公室要“搞点新闻、简报”。后来,编发简报也就成了我的工作任务之一。

在重新整合、组建的江夏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从事文字工作期间,时任区委常委、区委统战部部长,首任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魏雄伟同志就高度重视编发简报工作,要求每期简报必须向区四大家领导赠阅,以便区领导能及时掌握开发区动态,有针对性地指导开发区工作。为此,每期简报出来后,我们都要多印40份,让通讯员送到区四大家办公室,由他们再送给区领导参阅。第二任管委会主任柳长胜同志(现任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也十分重视简报工作,曾经在2018年第12期简报上作过批示,对办公室编发的简报的质量予以高度肯定,要求调研一下园区,发些基层动态,便于凝聚人心,弘扬正能量。第三任管委会主任刘仕斌同志也非常重视简报工作。此前,工作简报一般都是由办公室主任秦爱芬同志审核、签发,后来的两任办公室主任程化儒、薄鹏举都只负责审核,将签发的环节交给了管委会主任刘仕斌同志。刘仕斌同志每次签发前,都会认真审阅一遍再签发。有时,他还会主动提供简报素材,提出指导性意见、建议等等。

相比之下,只有第二任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副区长吴建国同志对简报工作看得淡些。除了刚到任那几个月因为要熟悉情况需要看下简报外,后来他就不怎么看简报了。每次简报送到他办公室,他就是随手放在一边,很少拿起来翻阅一下。

以上都是题外话,这里不作详述。

简报材料属于公文一类,没有什么阅读价值,按理是不值得拿来一说的。我之所以要把这几期简报稿件拿来说一说,主要因为以下三点:

一是这几期简报基本上都是专刊。一般来说,一期简报往往会发几篇稿件,涉及好几个作者。一期只刊发一个作者、一篇稿子的情况不多。这五期简报中,有三期就只刊发我的一篇稿子,也就是我的专刊。如区防办1998年第69期防汛简报,就只专题刊发了我的《舒安乡大种秋玉米》一文;2000年第11期防汛抗旱简报专题刊发的是我的一篇通讯《只要抗旱需要,随时服从调度---湖泗电力营业所积极支援抗旱》;团区委的简报《江夏团讯》2000年第五期的“抗旱救灾系列之一”,刊发的就是我的《舒安乡团员青年:行动迅速、措施得力、效果显著》,虽然在简报最后也附带刊登了一条另外一个作者的稿件《江夏电力局确保抗旱用电》,但这篇稿件只是一条不足百字的简讯,这期简报仍然可算作是我的专刊。还有区防办2000年第十七期简报,尽管头条是区气象局的《我区人工降雨再次获得成功》,但这篇稿子仍然是一篇只有百把个字的简讯,这期简报的主体还是我的《舒安乡政府挤出资金扶助群众打井抗旱》一文,也相当于是我的专刊。也就是说,这五期简报中,有四期是我的专刊或者准专刊。另外一期,即区防办2000年第七期防汛抗旱简报头条刊发了两篇稿子,第一篇是反映大屋陈乡抗旱情况的,第二篇是我的《舒安乡干群齐心协力战旱魔》一文。

二是用稿比较密集。防汛抗旱简报属于因工作需要临时编发的内部刊物,只在每年防汛抗旱期间才编印。每年防汛抗旱时间都不会持续太久,简报期数和采用稿件的篇数都有限。除了区防办自己的稿子外,区直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等全区上百个单位都会向它报送稿件。在一个编发周期中,平均一个乡镇能采用一篇稿子就算不错了。这五期简报中,除了《舒安乡大种秋玉米》那一期是1998年防汛期间的外,其它四期都是2000年抗旱期间的。这四期中,有三期是区防办的防汛简报,另外一期是团区委的《江夏团讯》。在区防办2000年的三期防汛简报中,7月24日印发的第七期、7月29日印发的第十一期、8月4日印发的第十七期,每期之间只间隔几天时间,采用频次相当高,发稿比较密集。这种情况在防汛抗旱简报用稿中并不多见。

三是稿件写作背景清晰、写作经过记忆深刻。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这几篇简报稿产生的背景、经过,至今仍记忆犹新。特别是《舒安乡大种秋玉米》一文,被领导誉为是“立等可取”。

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大洪水,早稻等早秋作物受灾损失严重。为了做到“堤内损失堤外补、早秋损失晚秋补、水田损失旱地补”,将灾情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各地都掀起了抗灾自救热潮,抢种晚秋作物。当时舒安乡有部分农户在旱地里抢播秋玉米。乡里分管领导在区里防汛抗灾会议上汇报了这方面的情况后,引起了区领导的关注,要求区防办在防汛简报上刊发舒安乡的典型经验。会后第二天,大概上午十点半左右,区防办分管领导、区水利局某副局长就来到舒安乡,要求乡里近两天内提供一份比较详细的经验交流材料供防汛简报刊登。

防汛期间,区防办的领导都很繁忙,往往一天要跑好几个地方。本来这位副局长交代完工作后,准备去临近一个乡镇的。乡里负责接待的领导、分管农业的党委副书记唐顺林同志跟他很熟。为了挽留他在乡里吃饭,就说我们办公室写材料的是个快枪手,写这样的材料“立等可取”。你在这吃完饭直接带走,简单省事,不用你们紧催、紧等。见他这么一说,那个领导就留了下来。

唐顺林同志简单跟我交代了一下,让我马上就去把它搞出来。我花了一个多小时,在他们刚去食堂吃饭不久就拿出了初稿。这份材料的内容主要是“四重”,即重宣传,村村召开群众会;重服务,主动为民办实事;重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重样板,以点带面促推广。稿子送给那个副局长过目后,他觉得可以,不用作什么修改,就收下稿子完事了。

2000年,我省春旱连伏旱,旱情十分严重。抗旱成为各地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在乡里召开的一次抗旱调度会上,湖泗电力营业所主任杨建华在会上表态时说,只要抗旱需要,他们电力部门随时服从调度。我觉得他这个态表得很好,就以他这句话为题,写成一篇通讯《只要抗旱需要,随时服从调度---湖泗电力营业所积极支援抗旱》,被区防办发在当年第十一期防汛简报上。

至于团区委2000年第五期“江夏团讯”刊发的《舒安乡团员青年:行动迅速、措施得力、效果显著》一文,则是一篇人情稿。当时,乡团委负责人找到我说,团区委要求每个乡镇团委必须报送一篇反映团员青年参与抗旱救灾的简报稿。他说,这个事情只有请你帮帮忙,给我们写一篇交个差。大家都是同事,面情难却,我只好应承下来,按照一般的模式、套路,给他写了一篇稿子。后来,这篇稿子作为“抗旱救灾系列”首篇在“江夏团讯”里刊发了出来。

至于其它两篇,情形都跟以上三篇大同小异,这里就不一一述说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