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三农”鼓与呼
(2022-07-25 11:24:46)分类: 乡居闲草 |
蹒跚学步写作路(四十七)
我出生农村,从小就立志要科技兴农,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虽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个志向不可能实现,最终为了生活,走上了从事行政工作的道路,但始终初心不改,坚持关注农业、农村、农民,为农民呐喊、发声,保持了一个农家子弟的本色。
在早年发表的新闻作品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农村题材。其中,直接反映农业、农村问题和农民心声的作品,也有二三十篇。从内容上来说,这些作品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事关农业生产的。我们都知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九十年代,在集体资产承包、租赁风盛行的情况下,有些地方贪图眼前的小利,把塘堰坝库等重要水利设施的使用权拍卖、租赁给私人养鱼。等到发生水旱灾害时,承包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不愿意让自己承包的塘堰坝库承担排灌任务,使这些水利设施失去了应有的排灌作用,危及农业生产,农民反响十分强烈。针对这种现象,我写下了《塘堰坝库使用权拍卖应慎重》这篇文章,刊发于1999年5月1日《江夏报》上,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警示。
再比如,病虫草鼠是危害农业生产的几种重要灾害。人们往往比较注重防治病虫草害,而对鼠害防治却缺乏应有的重视。有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大肆捕捉蛇类、黄鼠狼等老鼠的天敌。这种现象如果不加制止,势必导致鼠害猖獗,最终危及农业生产,危害生态平衡。有鉴于此,我曾经撰文呼吁禁止、打击捕捉蛇类和黄鼠狼的现象,如《捕蛇现象当禁》一文,载于2000年5月21日的《长江日报》;《老鼠天敌不容猎捕》一文,载于2000年6月12日的《长江日报》。
关于农业生产一类的,还有《农业也要培育农头企业》,呼吁各地要重视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积肥传统不能丢》,呼吁重视积造农家肥,发挥农家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作物品质的作用;《选购良种应注意》提出了避免在购买良种时上当受骗的几条措施,等等,都被《江夏报》、《长江日报》采用。其中,《农业也要培育农头企业》载于1999年5月15日的《江夏报》;《积肥传统不能丢》载于2000年3月25日《江夏报》以及2000年3月27日的《长江日报》上。
二是关于农村社会发展和基层治理的。这类作品有《莫让明白栏成“空白栏”》(1999年9月9日《江夏报》)、《莫让新农合现“真空”》(2011年4月25日《江夏报》)、《保护农村消费者》(2000年4月1日《江夏报》)、《农村难修小家电》(1999年11月1日《长江日报》)等,都很有现实针对性。如《莫让明白栏成“空白栏”》,反映的是一些地方在村务公开中走过场、搞形式主义,村务公开栏里面公开的都是一些大而化之的东西,如财务公开,只有总的收支,却没有明细,群众真正想看到的内容省去不提,明白栏相当于是“空白栏”。《莫让新农合现“真空”》一文,反映的是在一些偏远农村,乡村医生“洗脚”进城,村级卫生室人去楼空,导致新农合出现了新的“真空”地带的现象,提出了稳住乡村医生队伍的几点建议。《保护农村消费者》反映的是在农资下乡中,一些不法商贩向农村地区倾销假冒伪劣物资,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呼吁全社会都来同假冒伪劣做斗争,农民朋友们也要敢于拿起《消费者权益保障法》这个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农村难修小家电》一文,分析了农村难修小家电的原因,呼吁有关部门重视农村消费水平现状和小家电维修难问题。
三是反映农民心声方面的。这类文章有《农民盼购农科影碟》(1998年10月6日《江夏报》)、《农民也要会“吆喝”》(2000年5月8日《长江日报》)、《农网改造费用大,广大农民难承受》(1999年6月10日《江夏报》)以及《旱期请注意饮水卫生》(2000年8月7日《长江日报》)、《扶贫干部不能摆谱》(2001年11月19日《长江日报》)等等。《农网改造费用大,广大农民难承受》一文,针对农网改造中费用过大,农民难以承受的事迹,呼吁有关部门能够采取措施,减免农网改造费用,使这一惠及万民的工程迅速、有序地在各地展开,真正造福于民。《农民也要会“吆喝”》呼吁广大农民朋友必须摒弃旧观念,强化宣传意识,充分认识广告促销作用,尽快把广告策略引入到生产经营上来。《农民盼购农科影碟》呼吁有关部门组织生产和销售农科影碟,发挥影碟这种新科技产品在传播农业科技中的作用。
也许这些文章对解决现实问题,作用不大,但起码表明了我的心迹,反映了我关注三农的一片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