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武昌报荐稿

(2022-07-25 11:23:07)
分类: 乡居闲草

蹒跚学步写作路(四十六)

 

武昌报荐稿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舒安乡政府从事文字工作期间,因为还担任兼职新闻报道员,少不了要向县委机关报《武昌报》投稿,由此也跟报社的一些编辑、记者逐渐熟悉起来。其中,打交道较多的有该报副主编吴松林,政文版的编辑何振光、胡春枝,经济版的编辑刘生静等。特别是副刊编辑曹俊华同志,因为年龄相仿,加之他曾几次到乡里采访,我们接触较多,也更加熟悉。他主要负责编发文艺作品,用稿对象可以不受地域限制,为了扩大报纸的影响,他有时也会编发一些外地作者的稿件。

因为此前我曾经在《湖北农民报》上发表过一些评论本省其它地市作者作品的短评,跟外地一些作者有联系。1995年,曹俊华编辑就曾通过我向外地的文友约稿。我也热情地为他们牵线搭桥,既将武昌报介绍给外地的文友,也将外地文友的作品推荐给武昌报。这其中,推荐成功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天门市的小小说作者汪伟来,一个是武穴市诗人周水和。

    汪伟来当时是湖北省作协文学院签约作家,曾任天门市作协副主席,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发表小小说数百篇,出版有小小说集《桃子熟了》等,是全国较有名气的小小说作家。

1993年,我还在家乡的村小学教书时,原湖北日报社主任编辑、湖北农民报副刊主持人胡德民先生便向我约稿,请我为汪伟来的一篇小小说《信任》写篇短评。后来,我先后在《湖北农民报》上发表过两篇关于汪伟来小小说的短评,一篇是《全新的视角,丰厚的内涵》,发在1993年11月13日的《湖北农民报》上;一篇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发在1995年3月4日的《湖北农民报》上。

汪伟来在全国小小说界有一定的名气,武昌县很多文人都读过他的小小说作品,知悉他的大名。1994年,原武昌报副总编吴松林老师有一次在我的单身宿舍与我聊天时,发现我的桌上放着的两本小小说选本,一本《小小说选刊》,一本《百花园*小小说世界》,兴致勃勃地聊到了汪伟来的小小说。正好这两本期刊是汪伟来送给我的,里面都刊载有他的作品。见吴老师对汪伟来小小说兴趣如此浓厚,我就将这两本杂志转送给了他。      

1995年春,曹俊华编辑听说我跟汪伟来有来往,就委托我向汪伟来约稿。我跟汪伟来联系后,汪伟来寄来了一篇他的新作《小姨》,写的是一个自认为很善于处理婆媳关系的农家妇女“小姨”最后因为婆媳关系不和而喝药自杀的故事。我把这篇小小说转给曹编后,曹编将“小姨”自杀的结尾改成了婆媳分家,在1995年3月25日的《武昌报》副刊上刊发了出来。

《小姨》在武昌报上发表后,我随即又写了一篇短评《展示人物怪异心态的橱窗--读<小姨>后想到的》,对汪伟来小小说的总体特色进行了分析。这样,我一共为汪伟来的小小说写了三篇评论。他也成为我评点最多的一个作家。其时,他的小小说集《桃子熟了》尚未出版。应该说,我是第一个论及汪伟来小小说总体艺术特色的评论者。     

    向《武昌报》推荐的第二位作者,是武穴市诗人周水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和周水和曾经同为《湖北农民报》副刊的骨干作者。1993年十月,国家最高文学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中国文联《文艺学习》杂志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一次面向全国业余作者的“走向21世纪全国文学研讨会”,我和周水和都受邀参加了这个研讨会,我的短评《超然地活着》和周水和的诗作《爸爸的额角》均获得研讨会三等奖,《湖北日报》和《湖北农民报》都报道过我们获奖的消息。在这次研讨会上,我同周水和得以相识。

从北京回来后,周水和给我寄来了他的部分诗稿,请我为他的诗作写篇短评。后来,我为他写的短评《一株执着的兰花草》先后在《湖北农民报》和《黄冈日报》上发表。由此,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

1995年秋,我在书信中向周水和推荐了我们的《武昌报》。周水和也希望他的作品能够登上《武昌报》,就给我寄来了他的两首诗作《乡间小货郎》、《一个拨浪鼓儿》。我把他的作品转给曹编后,曹编觉得可以发表,就在当年10月11日的《武昌报》上刊发了出来。至今,我还保留着刊发有他这两首诗作的一份样报。

由此,我也两度充当了外地作者和我们本地报纸《武昌报》之间的“红娘”,为促进省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一点小小的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