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读者评论的几篇文章
(2022-07-25 11:26:41)分类: 乡居闲草 |
蹒跚学步写作路(四十八)
获得读者评论的几篇文章
文章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得到读者的评论,对作者来说,也是一种肯定和鼓励。在我早年发表的一些作品里,曾经有三篇得到读者的评论。
第一篇得到读者评论的,是1993年6月中旬发在《湖北农民报》上的散文《终于未步出校门》。这篇散文的梗概是:“我”原是一名乡村小学的民办教师,通过了市县人事部门的聘干考试后,被乡政府接收,成为一名乡镇干部。在即将离开学校前往新单位报到的前夜,因为看到孩子们恋恋不舍的神情、苦苦挽留的哭声,心下不忍,终于决心放弃去乡政府当干部的机会,留下来继续当一名“孩子王”。
这篇散文在当年6月12日的《湖北农民报》上发表后,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本省罗田县白莲河乡小学教师范成写了一篇短评《救救“孩子王”》,发在当年7月10日的《湖北农民报》上。
短评对我这篇散文给予了较高评价,说我的文章“正好把我们这些孩子王的矛盾心境如摄像机般再现了出来,情真意切,真实自然”。接着,就乡村小学教师的尴尬处境、微薄的待遇,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等现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向社会、向决策者们发出了“救救孩子王”的呼吁。
这篇散文之所以能像读者说的那样“情真意切,真实自然”,是因为它是我真实经历的再现。
我由于家境贫寒,于1988年春高二下期开学时辍学回家。当年下半年,在家乡的村小学当了一名代课教师。1990年春,我参加了自学考试,1992年上半年取得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学历。1992年下半年,我又通过了市县人事部门的农村“五大生”招聘考试,取得了市聘干的身份。因为这个聘干只解决户口和身份,没有编制和财政经费,当我拿着人事部门的就业手续前往县教育局请他们在接收单位一栏盖章时,他们以我们这批人没有编制和经费为由不予接收。尽管后来托人找关系在乡政府盖了个接收的章子,办了个手续,但乡政府照样没有实质性接收、安排我到乡里工作。这样,我仍然还是在村小学当代课教师。1993年,我在《湖北农民报》和《武昌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作品,又赴京参加了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和中国文联《文艺学习》杂志社联合举办的“走向21世纪全国文学创作研讨会”,选送的一篇短评获得研讨会三等奖。《湖北日报》和《湖北农民报》对我参会并获奖的消息作了报道,使我在当地小有名气。这时,乡里正需要一名从事文字工作的年轻人。在经过乡里领导几轮考察后,才于1994年初同意我去乡里任党办秘书,从事文字工作,兼带搞新闻报道。
第二篇受评的文章《书记鼓励我写稿》,是一篇只有400字左右的短文。
前面已经提到,1994年初,乡里有意让我去乡党办从事文字工作。当年元月15日,时任乡党委书记周肇龙同志带着考察我的目的,来到我所在的张塘村小学,了解我的情况,说了一些勉励的话。当晚,我把他这次来学校同我座谈的情况,写成了《书记鼓励我写稿》这篇短文,发在2月2日的《湖北农民报》上。
文章发表后,监利县人民大垸农场读者朱述照写了一篇读后感《我喜欢这样的领导》,也发在了《湖北农民报》上,表示自己深为周书记重视宣传的精神所感动,并结合实际谈到了在农场党委的关怀与支持下,自己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第三篇受评的文章是一首小诗《爱情似云霞》,发在1994年2月19日的《湖北农民报》上。严格来说,此前我并未谈过恋爱,这首诗只是我当时对爱情的一点朦胧感觉。写这首诗时,我还未离开村小学。诗作发表一个月之后,3月19日的《湖北农民报》刊发了武穴市诗人周水和的短评《绚丽云霞终会属于你》。
周水和在短评中给了我很多溢美之词,说我给他的印象是“冷静且热情,谦虚又勤恳”、“才华横溢”、“有思想、有头脑”,认为我“是一个经得起任何挫折考验的后生”、“精神世界极为充实,极为丰富”,他为此“感到莫大的欣慰”。
在对这首诗作了一番具体分析后,他说,好事多磨。只要心里有片蓝天,光彩夺目的云霞,一定会永远点缀我的感情世界。他的这些话,给人极大的安慰和鼓舞,让人充满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