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青春往事(三)
(2011-05-06 08:48: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音乐.心灵 |
(三)
随着年长,慢慢在青岛结识了不少发烧友朋友,自己的音乐器材也慢慢准备起来,虽然比起青岛顶尖级的发烧友来说不值一提,但毕竟具备了基本的听音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发烧友们经常聚在一起交流,共同欣赏音乐,观摩器材,交流感受,我觉得这对理解音乐至关重要。
前不久,在青岛发烧友中赫赫有名的刘建华兄约我们到他崂山的听音室听音乐。《青岛早报》记者章芳正好要做一期青岛发烧友情况的报道,于是便一同前往。
参加这次聚会有诗人谢颐城、杜帝、资深发烧友宋志坚、编辑高建刚等人,这次听音乐的专题是“柴六”交响曲。这个号称“悲怆”的交响曲对发烧友来说耳熟能详,不过,一般人认为,穆特拉文斯基指挥的列宁格勒版的柴六是权威的版本。然而建华兄则更喜欢切力比达克版的柴六,现场录音,各声部却出奇地平衡,慢乐章细致入微、沉重哀恸,低音部则充满忧伤,完美地表现了“悲怆”的主题。
应记者章芳的要求,我们在一个小时的聆听之后,是集体讨论,自由发言。我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发烧友除了拥有一定的听音器材,不应该忽视三个方面:
一为学养,知识的修养,即音乐、哲学、历史、文学方面的学识,这方面占去了百分之六十。以此标准衡量,谢颐城是朦胧诗时代的诗人,曾与北岛、欧阳江河、顾城等人影响很大,他对哲学、文学、语言文字都有精深的研究;杜帝是出版过十多本书的作家;建华兄对西方哲学、文学、诗歌也有广泛涉猎;志坚兄则是文学硕士;建刚兄是《青岛文学》的编辑,自己也写小说和诗歌,个个学养深厚。
二是艺术的判断力,这要占百分之二十。艺术判断力在我看来就是敏感的心灵、独立的见解,这对音乐的感知至关重要。
三是心态,又占百分之二十。一个合格的发烧友必须耐得住寂寞,以音乐为乐,大量聆听,广泛阅读,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觉得,这三个方面既是对发烧友的要求,也是对爱好音乐的青年人的要求。对于青年人来说,最后一个条件至关重要,音乐是一种流动的艺术,必须反复聆听,仔细揣摩,才能培养自己的艺术判断力。当然知识的修养也是一个方面,它是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随着修养的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也会更加充分
自从十七、十八世纪以来,经过历代音乐先贤们的努力,西方音乐已经发展出一套复杂完整的系统,这套系统堪与世界最优秀的文学、绘画、雕塑作品相媲美。青年人可能会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欣赏一幅画,流连于造型艺术。但是音乐无疑是世界上最抽象最伟大的艺术。它常听常新,是最具感性的活动,这也是音乐最具魅力的特征之一。交响乐也是最年轻的艺术,作为人类最美好的文化遗产,青年人应当学会享用它。(全文完)
(刊于《视听前线》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