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音乐的青春往事(一)

(2011-05-03 12:06:46)
标签:

音乐

交响乐

歌剧

音乐会

音乐剧

李德伦

郑小瑛

《视听前线》

青年音乐

分类: 音乐.心灵

本文是为音乐杂志《视听前线》写的稿子,这期杂志的主题是青年音乐,考虑到我已经不是青年了,只好投机取巧地回忆往事。此文经杜帝老师修改。

 

 

音乐的青春往事

 

文/张祚臣 

(一) 

说起我与音乐的结缘,应该是青春蓬勃的大学时期。回溯往事,乐声袅袅,不绝于耳。

20多年前我从山东诸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初进大学,仿佛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天学校的食堂外的墙壁上贴出一则海报,是中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先生来我校举办讲座,讲座的内容是如何欣赏交响乐。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会那么深地喜欢上交响乐,后半生竟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我从小在偏远的山村长大,尽管父母是教师,父亲又酷爱民乐,但在我的印象里,交响乐是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神秘遥远,高不可攀。此时,我的大学同学何俊把我拽了进去,仿佛一切都是命运。

何俊的母亲在新疆歌舞团担任钢琴伴奏,与迪里拜尔共事。那时候迪里拜尔已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号称“东方的夜莺”。可能遗传原因,何俊酷爱音乐,喜欢唱歌,他经常在水房里抱着一本简谱练声。那时候我和何俊脾气相投,有些形影不离。这天我们站在李德伦交响乐欣赏的海报前,何俊说:“咱们一起去听听吧!”我说,我可能听不懂交响乐。何俊说你不去听,怎么知道听不懂呢?

就这样,我第一次坐在了音乐讲座的教室里。八十年代人民大学最大的教室是第九教室,也是一个阶梯教室。第九教室除了举办大型讲座以外,还兼具电影院、音乐剧、话剧舞台的功能。

讲座还没开始,阶梯教室已经快坐满了。八十年代初的大学生渴望知识,追求美好。经过长期的思想禁锢,那时候交响乐在中国也处在历史发展的最低点,有责任的音乐家如李德伦、郑小瑛等经常到大学和工矿企业举办音乐讲座,普及交响乐。

晚上7点30分,李德伦先生来了。李先生身体壮硕、浓眉大眼,坚硬的头发向后竖起,与我想象的指挥家儒雅形象有些不同,李德伦有些象军人。

李先生首先谈到了自己的音乐道路,以及四十年代在国立上海音专时期的经历,即使后来在延安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仍然坚持演奏并组织乐队。谈到交响乐,李德伦先生首先梳理了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从巴洛克音乐、古典时代,讲到浪漫主义、印象派以及民族乐派。然后拿出一台三洋录音机,放上一盘盒式录音带开始讲解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讲到那著名的“命运的敲门声”,李先生表情生动,手势孔武有力。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把我完全压倒!”据说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

李先生还讲了交响曲中的奏鸣曲式,贝多芬的第一乐章正是采用了这种奏鸣曲式。结合录音,李先生讲了哪个是激昂有力、勇往直前的第一主题,哪个是充满柔情、抒情温暖的第二主题,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交替出现,代表着与命运抗争的曲折过程。李先生还讲到了什么是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还有尾声。

如果说听了一次讲座就喜欢上了交响曲未免有点夸大其词。音乐还是需要多听多想,耳朵更是需要千锤百炼,这也是今天的年轻人需要切记的。那次听了李先生的讲座以后,我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脉络有了初步印象。以后又陆续听了更多的音乐家如郑小瑛女士的讲座,逐步由开始的陌生,慢慢开始熟悉并接受而且最后喜欢上了古典音乐。

八十年代初的北京,百废待兴,中西方文化和思潮在这里交汇、碰撞,呈现出一片繁盛向上之势。那时候,学校附近的海淀影剧院每周六举办周末音乐会,周末音乐会实行低票价,意在吸引附近的大学生参加。记得当时的票价是五毛钱,也就是在食堂吃一顿饭的价钱,虽然当时的人们收入不高,学生们更是捉襟见肘,但是省下一顿饭钱去听一场音乐会还是值得的。与今天一场音乐会动辄上千元的票价相比,那时候的北京的文化消费尚属平民化。

我与何俊成了现场音乐会的常客,记得经常参与演出的有中央乐团,中国广播交响乐团,还有韩中杰指挥的中央乐团室内乐团和陈燮阳指挥的上海交响乐团等。演奏的曲目记得有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约翰•施特劳斯的雷电波尔卡,格什温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等等。第一次接触室内乐的概念也是在海淀影剧院的周末音乐会上,原来室内乐可以这样恬静旷达、萧然意远。估计那也是国内较早的专场室内乐音乐会之一。

那时候,我和何俊同学穿梭于各大音乐厅之间,经常是下了课就找不到影了,晚上很晚才回来,同学们都投来异样的眼光,但是为了我们喜欢的音乐,我和他都不在乎。

不久,何俊同学恋爱了,忙着跟女同学约会。我只好一个人继续着音乐欣赏之旅。不过音乐欣赏的外延逐步扩大,开始涉猎歌剧和音乐剧。当时北京正在举办音乐剧音乐节,我也就此欣赏了大量的英美音乐剧,比如《猫》、《乐器推销员》、《俄克拉荷马》还有根据莎翁戏剧改编的《仲夏夜之梦》等。

大学时代的音乐欣赏虽然涉猎广泛,但是大多却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凭着一腔热情和好奇心理流连其中。因为那时候没有听音条件,唯有音乐会一条途径,不能反复聆听。今天的青年人是幸福的,即使不能拥有昂贵的听音设备,还有神通广大的网络可资利用,只有做到反复聆听、仔细揣摩,才能体会音乐中的伟大精髓。(未完待续)

(刊于《视听前线》2011年第五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