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行听门道

标签:
音乐刘建华丹麦流浪者之歌第四交响曲 |
分类: 音乐.心灵 |
我和杜帝、宋志坚经常去听青交的音乐会,并且对指挥朱晖先生推崇有加,为此经常受到文武小哥的嘲笑:你们这一大帮子银号称喜欢古典音乐,可是听了音乐会你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有时候被逼急了,我只能说:青交的音乐会也许算不上有多高的水平,但是在我们这个没有文化的小城还能奢望什么呢?聊胜于无嘛。
这一次我们请来了重量级的帮手,发烧友刘建华。
刘建华可不是普通的发烧友。几年前,他在崂山买了两栋房子,是顶楼对门的两套,一套改装成专业级的听音室和接待室,那里是音乐发烧友经常聚会的地方。另一套是他和妻子、父母的住所。楼顶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刘建华在头顶装上了玻璃,以防日晒雨淋。平台的各个角落,装着BOSS的音箱,音箱里经常播放着印度或尼泊尔的音乐,梵乐缭绕其间,给人一种神圣平静的感觉。
登上平台,前方是一览无余的崂山余脉。有人喜欢海,有人喜欢水,刘建华说,他喜欢山,他曾经十几次地去西藏,去印度,去尼泊尔,朝圣、祭拜,每一次都是不折不扣的心灵净化之旅。
今年的八月十六,中秋节的第二天,刘建华邀请我们到他的平台上赏月。在蓝色的天幕下,面前的群山仿佛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我们吃着刘建华妈妈做的月饼点心,喝着红酒,听着音乐,面对清风朗月,有人忍不住惊呼:人生的最高境界不过如此!
我和杜帝、宋志坚经常到他的听音室里听音乐。他拥有一套重量级的发烧器材。一套器材需要多少钱?发烧友们往往不愿意多谈。重量级的B&W落地音箱、专业级一、二级功放,据我粗浅的估计,少说也得50万以上。不仅如此,刘建华还收藏着数千张原版的音乐CD,以每张二、三百元计,想来也是一笔不菲的数字。
我见他每次取出音乐盒子里的CD,都要戴上一副白线手套,其细致虔诚的态度我还未见其二者。他还有一部专门的消磁机,他说,时间久了,CD会带有机器的磁性,如果不及时消磁的话,会影响音乐的纯净度,也会损害机器。
当然,拥有不菲价值的器材未必是真正的发烧友。然而刘建华却是真正的音乐知音,他每天必听音乐,从不间断,有时候一听就是六七个小时。大有古人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遗风。除此之外,刘建华还有一个北京上海各大音乐厅演出的名单,只要认为值得,他就会坐飞机去北京上海观摩、聆听。因此,他跟上海的指挥家陈燮阳成了朋友,跟北京的《爱乐》主编刘雪枫、诗人发烧友欧阳江河都建立了联系。国际国内顶尖级的音乐会他听了不少,音乐大师的作品也耳熟能详,由他来评价青交乐团的演奏再合适不过了。
11月6日,青岛交响乐团举办丹麦风情音乐会,其实丹麦音乐家卡尔·尼尔森的作品不过一部,《第四交响曲》,另外两部是柴科夫斯基《第三组曲》和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我、志坚约请了刘建华和另一位资深发烧友胡义明一同观摩。
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我们听过太多的版本,费里德曼的、海菲茨的、穆特的。本场的《流浪者之歌》由本市的小提琴演奏家演奏,惨不忍睹。不过这并不在我们意料之外。
我们请刘建华来,主要是想听听他对青交和指挥朱晖先生的评价。进入柴科夫斯基《第三组曲》优美旋律,我立刻被其纯净高尚的情绪所感染。我从不认为音乐是靠联想、靠想象营造气氛的,我始终认为音乐有一种直达内心的力量,任何文字的描述注定是苍白的、无力的。那是一种柔软得近乎奢侈的温暖。
丹麦作曲家尼尔森的作品《第四交响曲》,据说这是国内首演。一部不算知名的作品。作品作于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名《“不可磨灭”交响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是:生命是不可压迫和不可磨灭的。所以作品有一定的斗争性。
宋志坚说:最后这一部交响曲是朱晖最棒的作品。
刘建华说:一部原来不太看好的音乐作品,被朱晖梳理的有条有理。
我说:很多作品在它诞生之初不被重视,都是因为好的指挥赋予了它生命力,所以指挥绝对是再创造。所以音乐作品就是这样,常听常新。
我让刘建华评论一下青岛交响乐团。他说:大提琴和倍大提琴的低音部有点弱,就像音响器材一样,低音部代表着器材的质量。你看,大贝司5个人中有3个女的,这怎么能行?大贝司是男人的活,要有力量。
胡义明说:很多练大提琴甚至练小提琴的女孩出不来,她们就改贝司,因为练贝司的人少,所以现在拉大贝司的女孩反而多了。
刘建华说,现在的交响乐队一般小提琴声部都不错,但是低音部往往不够。再就是铜管乐也有不足,似乎不够自信,偏弱。
我问:打击乐怎么样?刘建华说:“唉,他们有时候不重视乐器的摆放位置,有一次也是听青交的音乐会,定音鼓的摆放位置不对,正对着我,把我难受的。今天就好了,今天侧面对着听众,感觉就好多了。”
胡义明和宋志坚
虔诚的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