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奥巴马的梦想
(2009-04-21 11:02:13)
标签:
民权运动黑人夏威夷大学白人奥巴马 |
分类: 政治.思考 |
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1995年写了一本书,叫做《我父亲的梦想》,尽管该书在知识精英中间评价颇高,但是因为当时正在芝加哥黑人贫困区工作的奥巴马默默无闻,此书也就销售平平,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书中披露,奥巴马的父亲老奥巴马出生于东非肯尼亚的穷乡僻壤,奥巴马祖父在二战期间给英军当过厨子,去过缅甸和欧洲。老奥巴马从小是个放羊娃,但是却聪慧异常,曾在英国人办的精英教会学校读书,1959年凭着不懈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考取了夏威夷大学的奖学金,成为该校有史以来第一位非洲留学生。
1960年,老奥巴马认识了同在夏威夷大学读人类学的奥巴马白人母亲安.邓汉姆,尽管遭到双方家庭的反对,但是两人却旋即结婚,1961年,小奥巴马出生。
1962年,老奥巴马获得哈佛大学奖学金,攻读经济学,后获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64年与奥巴马母亲离婚,又娶了一位白人姑娘,携妻返回非洲老家,后出任肯尼亚财政部经济学家。1982年死于车祸,年仅46岁。
据说老奥巴马才华横溢、魅力非凡,生殖力也超强,他一生娶过4位妻子,生育12个子女。前不久报纸披露,老奥巴马的第一任黑人妻子现居英国,奥巴马的同父异母哥哥因“咸猪手”事件被英国警察调查。
老奥巴马在哈佛大学就读期间,美国的民权运动正如火如荼,1963年8月,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想必老奥巴马一定不会陌生,因为那也是老奥巴马的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奋起,实现其立国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证自明:人人生而平等。”
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州的红色山岗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席而坐,亲如手足。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肤色的深浅,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
那时候,老奥巴马的“皮肤象沥青一样黑”,奥巴马的母亲“却象牛奶一样白”。
恐怕没有什么比奥巴马的存在本身更能证明金博士梦想的伟大了,黑白混血的奥巴马的成长和奋斗历程就是美国奇迹的最好证明。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短短的四十多年后,美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这一切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这一切当然与林肯、马丁.路德.金等民权运动领袖的努力分不开,也与数不清的黑人白人的斗争分不开,但是这一切信仰的基础却是与两百多年前美国先贤们的立国精神一脉相承的。这些信仰和精神体现在《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中。
在一次著名的演讲中,奥巴马说:“我的父亲小时候放过羊,上的学校简陋不堪,屋顶上仅有铁皮遮风挡雨,我的祖父不过是个普通的厨子,还做过家佣”“若不是在美国,我的故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发生。今夜,我们聚集一堂,再次证明这个过度的伟大之处,而这一切并不在于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也不在于傲视群雄的军备实力,更不在于稳健雄厚的经济实力。我们的自豪与荣耀来自一个非常简单的前提,两百多年前,它在一个著名的宣言中得以高度概括:我们认为以下真理不言而喻,人生来平等,造物主赐予他们以下不可剥夺的权利: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
两百多年前,美国先贤们就奠定了这个国家的立国理想:人生来平等,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是不可剥夺的权利。要知道他们喊出这样的口号的时候,美国还有大批的黑人奴隶,妇女还没有选举权,但是他们没有因为“不符合国情”而降低标准,因为在他们看来,那些权利是与生俱来的。
前几天有人跟我说,中国的农民“辨别能力低”,不配享有平等的权利,我就不明白了,难道中国的农民比两百多年前的黑人奴隶素质还低?
前一篇:南行漫记(十)在朱迪家做客(下)
后一篇:瓦德西的青岛之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