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
心理分析: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每个人都必须经历一些可以划分得清楚的人格成长阶段,而每经历不同的阶段,都会遭遇不同的挫折,面对不同的责任和生活目标。
叶青同学内心有一种本能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永远快乐而不痛苦,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把它称之为人的“趋乐避苦”的本能。由于叶青同学从儿童到入大学前,一直处于一种优越和顺利之中,因此这种本能表现得更为明显,她会固执地坚持她所喜欢的东西,否认和逃避她不喜欢的东西,但随着一个人地成长,尤其是进入到大学这个特殊的时期,她的“趋乐避苦”的本能就会逐渐被另一种称为“现实原则”的心理所冲突,要想获得快乐,还要面对痛苦。
一些优秀的青年人,在许多人眼中常被视为是快乐无忧的,他们自己也是认为应该如此。但事实上,他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自己无法预料或不愿接受的事,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种困难,承受各种烦恼的纠缠和痛苦的体验。
人们常说的遇事经不起挫折,心理学上称为“受挫耐力低弱”。一时的“受挫耐力低弱”看似无关大局,但是长期如此,就是一种精神缺陷,它会使人向消极的方向发展,甚至表现出自暴自弃的“自我挫败”式的行为。
挫折是让人痛苦和困惑,我们该如何对付它?
一是正视现实。只有承认问题,不回避已发生的事情,才能动员内在的防卫力量来面对它、分析它、认清它。
二是正视自己。我们常常由于自身的问题陷入苦恼而使判断力受到削弱,而正视自己,冷静地分析自己,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是相当必要的。
三是采取行动。行动可以改变现状,也可以增强自信心,问题出现时,行动是有效的直接的办法。
四是寻求帮助。每个人只要生活在人群中,无时无刻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自主自力当然很重要,但当我们面临困难需要帮助时,应坦然面对并接受,将情绪释放出来,要知道依靠别人解决自己的问题不是丢人的事情。
希望和叶青同学有一样困惑的人,能把握好这些原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