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自述》中讲了一段轶事。
1957年4月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请了几位知名学者、教师、知识分子吃饭,其中有金岳霖、郑昕、贺麟、胡绳等人,当然还有冯友兰,其他受邀的人没有列明。
吃过饭,毛泽东和客人们来到西头的一个房间去谈话。有一位“来自人民大学的同志”跟毛泽东说,他写了一篇关于逻辑方面的文章,投稿给某报,一直压着,没有发表。毛泽东表示,很不以这些报纸为然。
这个人就开始向毛泽东讲述他的看法和文章的内容,他讲的时间相当长,毛泽东始终注意倾听。
冯友兰在书中说,别的客人都很着急,因为大家都想就当时关心的问题,听听毛泽东的言论。可是,时间都被这位不识自律的知识分子给占去了。
这个人一讲完,毛泽东就站起来了,客人们也只好跟着站起来。之后,毛泽东一直把客人们送出丰泽园大门。
这段轶事把一个不懂规矩、卖弄学问、抓住机会讨好大人物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勾划了出来。
我想,这个人应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学术地位,不然也不会成为受到邀请的人物。可是,在那个场合,那么多有名望有学问的人,轮得着他在那儿滔滔不绝地大放厥词吗?说白了,他就是想表明自己如何有学问,有创见,给毛泽东留下一个印象,以便今后有机会上位。
冯友兰的书中没有说那个“人民大学的同志”叫什么名字,也算是给了他一点面子。
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知识分子中总有那么一些人,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学术水平,却是典型的势利眼。他们的眼睛盯着大领导,很会识别风向和潮流。有的人甚至不顾起码的学术良知,为一时的政治需要做违心的论证。这些人表面上“革命”得很,“高尚”得很,其实缺乏基本的人格操守,是存着狭隘私心的伪君子。如果政治“风向”变了,他们会比谁变得都快。
(写于2019年9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