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万历十五年》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述:
申时行被任命为首辅,似乎是一连串意外的机缘促成的。
1582年,张居正去世之后,继任者为张四维。但不出一年,张的父亲去世,按当时的成例,他必须回原籍守丧三年,称为“离职丁忧”。
张四维离职期间,由申时行代理首辅。当张四维守丧将要期满的时候,突然患病,且一病不起。
在此之前,内阁中较申时行资深望重的,还有内阁大学士马自强和吕调阳,这二人也先后病逝。
阴差阳错,命运就把资历最浅的大学士申时行推上了首辅的大位。
后来,他被迫卷入权力争端,极力想摆脱而不能,先后11次向皇帝提出解呈,始终未被批准,直到最后一次,才获恩准退休。
有人迷恋权力,费尽心机上位而不能;有人对权力没有兴趣,厌恶争权夺利和勾心斗角,却偏偏大权在握,不得不勉为其难地在权力斗争中挣扎,申时行便属于后者。
(2020年3月4日)
三
一位叫“荣格”的外国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同一个时代中,会有心理学意义上不同时代的人。”
一个中国作者引用了这句话后说:“这是很早以前理想主义的那一拨儿,心里装着悲天悯人、自我折磨的魔影。”
他还说:“有些人有着聪明的头脑,贪婪果敢,敏于行动。另一些人则有着不合时宜的个性,胸有丘壑,心事重重。他们是完全不同的杰出者。我们在蝇营苟且的生活中学到的是贪婪,而失去的正是个性。当我们在朝阳区或者浦东的昂贵写字楼里寻觅各种机会的时候,并不曾反省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糟糕。用戈尔维达的话说:‘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人性的因素。’”
我以为,这个中国作者所说的两类人,一类是理想主义者,一类是现实主义者。
其实,每个时代都会有“心理学意义上不同时代的人”。他们可能是幻想家、诗人、艺术家、古典主义者,却鲜有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
(2020年春)
四
一位叫“俞嘉”的作者说:“政治是处理人类复杂关系的实践学问。”
“政治,就是用权力来分配利益。”
“政治的残酷真相是:没有最好的政治,只有最不坏的的政治。”
还有一位学者说:“判断一个人是否可靠,就是看他在评论政治时,是否会走极端。”
“头脑简单、性格极端的人,大多不能、也不愿意去理解政治的复杂性。他们的头脑中充斥着‘好坏’、‘忠奸’、‘善恶’、‘左右’的二元思维。如果一个人满嘴说的都是这样的大词、空词,这说明他其实还是一个思维僵化、极容易被洗脑的人。”
(2022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