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时装消费“启蒙”

(2023-08-08 17:05:12)
标签:

文化

时尚

消费

服饰

杂谈

分类: 散文

 

早年,本人基本上在一种贫穷的环境中长大,衣食仅够温饱,因而培养不出讲究吃穿的习惯。尤其是“穿”,只要没挨冻就不错了。青春期的我,从不知服饰美为何物。 


那时的教育也告诫我们,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谁的衣服补丁多谁就最光荣,穿得好了反而被认为有“资产阶级思想”。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本人的意识中也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体现在外表,尤其不体现在衣冠。因此,多年来我的穿着极为随便,从不买衣服。 


母亲会裁剪缝纫,常买布自己做,上大学前,我几乎就没穿过带商标的衣服。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也是一身蓝布制服,多年一贯制。

 

当社会的穿着意识悄悄地发生变化,甚至已经翻新几代的时候,我仍然无动于衷。我的一件蓝上衣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母亲为我缝制的,一直穿了近十年;另一件上衣如同商店售货员的工作服,常遭同事笑话,我却照样穿在身上,在众人不屑的目光下昂首阔步。


我的时装消费“启蒙”

  参加工作后,仍穿着母亲为我缝制的蓝布制服


妻看不上眼了,常批评我丢她脸。她参加亚运会服务工作,公家发了一件白色尼龙绸“阿迪达斯”夹克衫,特意要了个大号的给我穿,我却压了箱底,仍抱着蓝制服不放。后来妻硬是逼我穿上,没想到单位里很多人对我投以惊讶的目光,一看是名牌,赞不绝口,我也觉得美滋滋的。


我的时装消费“启蒙”

当年,穿军大衣过冬,几乎是很多人的“标配”


冬天的军大衣穿着笨,妻又不打招呼给我买了一件蓬松棉夹克棉袄,穿上许多人都说“合适”,“精神”,还打听在哪儿买的。我自豪地告诉他们:“老婆给我买的”,人家都说我老婆会买衣服。


我的时装消费“启蒙”

老婆给我买的膨松棉夹克棉袄


后来发觉,买衣服果真是一门学问。那年有个到深圳出差的机会,妻嘱我多买几件好看的衣服,告了尺寸、款式,我嫌麻烦,不记。


        妻斥我说:“真不开窍!我是没机会,我要是到深圳,不知要买多少,我逛商场没够,看到别人在深圳买的漂亮衣服,羡慕死了。让你给我买,还真不放心。”我也叹息老天不公平,让不会买时装的我出差深圳,而让想买会买的老婆去不成。


我的时装消费“启蒙”

妻的穿着比我前卫时尚


到深圳后我最怕逛时装摊儿,那儿的衣服价格高得吓人,要跟人家砍价,砍多了怕人笑话,砍少了又怕吃亏。无奈使命在身,只好硬着头皮去砍价。买衣服时怕自己一个人底气不足,便拉上同伴一起去。见摊儿上五花八门七颜十色各式时装,眼晕,挑来挑去也没买一件。


       幸好,一次参观羊毛衫厂,人家答应以低于出厂价的折扣卖一些,这下我放心了,想这回买的衣服保险陪不了,于是下狠心一口气买了四件,把500元钱全部花光,心想总算能回家向老婆交差。


我的时装消费“启蒙”

穿着花式羊毛衫,弹钢琴


哪知后来有懂行的人说,这些羊毛衫和短大衣款式一般,价格也不便宜。拿回家后果真老婆没看上眼,有两件差点窝在手里处理不出去。 


因此我怕逛商店,尤其怕逛时装店。跑了趟深圳,那么多男式服装,竟没给自己买一件,以至于回京后仍要时常穿蓝制服。

 

在街上走,发觉我真的落伍了,街上除了衣衫不整干活儿的民工,几乎没有穿制服的了,就连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也弄件皮夹克、猎装什么的,我才感到必须要换换装了。穿着也是一个人在精神上能否跟得上时代潮流的标志。

 

于是,我主动让妻帮我物色一件,妻则埋怨我去了趟深圳也没给自己买一件,到现在抓瞎。结果,还是在小摊上买了件无领绣花蓝皱布夹克,背后的图案是用黄线绣着的狮子,挺时髦的。我立即穿在身上,在人前走不再感到落伍。但这是我仅有的两件套服之一,除此外的中山装、蓝制服,感到穿不出去,也不愿穿了。这件夹克衫一直穿在身上,过年都没脱。


我的时装消费“启蒙”

经过时装消费的“启蒙”,本人的穿着风格似乎可以和妻相匹配了


年前,领导照顾我一个出国的机会,赴日考察,好差事,发了500元制装费。平时穿什么无所谓,一要出国才发觉,竟寒酸得拿不出一件像样的衣服。

 

人配衣裳马配鞍,在国内穿什么无所谓,到了国外就不行了,中国人的“脸”让咱来丢可丢不起,于是,开始置办“行头”。一下子发觉该买的东西太多了,除西装外,还要买衬衣、皮鞋、领带、便装,甚至领带夹都要配备。衬衣以往穿过的都不行,要名牌,高档的,还要多买几件,省得洗。领带的质地也得讲究,打上后要在领前有一个小鼓包,标准的三角形。为此,我还特意花几个晚上,学习怎么把领带打得标准、气派,有时看电视手也不闲着。


那些天断不了跑商店。西单夜市、长安商场、菜市口爱德康服装店,都转了。突然发觉买件称心像样的服装还真不容易,有时要跑好几趟。不是款式不满意就是大小不合适。此外,颜色、价格也是考虑因素。

 

我渐渐变得像姑娘给自己置办嫁妆那么用心、挑剔,向妻布置了如下的置装原则:不买则已,要买则必须高档,不怕多花钱,就怕货不好。这样一来,钱就淌水般花出去了。

 

爱德康西服样子还可以,经理是妻同事的妹夫,可以给折扣。在爱德康门店,经理顺手提起一件:“这套怎么样?德国版的,小庄穿上准精神。”

 

套在身上一看,上衣老长,裤腿耷拉到地。人家德国佬大高个,腰也细,穿上西装风流倜傥,而我穿上,所有的西服裤都系不上腰扣,裤腿也都长。

 

经理又拿了一身:“美国版的,再试试。”穿上还是腰瘦。我说:“看来只有日本版的才合适,粗腰、短腿。”说得大家哈哈笑。

 

最终买了一身,裤子留下,让店里把腰放出来,裤腿裁一截,才解决了问题。


我的时装消费“启蒙”

 穿着新买的西装,坐在赴日的飞机上


买了衣服才知道,高级服装得高级保养,用衣架挂在衣柜里,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便码放。穿在身上也格外注意,走路站立怕弄褶了、弄脏了。

 

过年时,我穿上西服像变了个人,但也不如以往自在。初一上孩子姥姥家,回来时骑车,夜里下起小雨雪,淋得西服上一层水珠,心疼得直想骂街。

 

经过近两个星期的采买,才觉得手头有了几件拿得出去的“行头”了。一算钱,花了一千多元,方知服装消费是一项重要开支。以往工资虽不多,每月总能存几百,现在才知道,那是一项大的消费领域没有打开。


我的时装消费“启蒙”

  为赴日访问购买的西式风衣


自打牛仔裤流行以来,我没穿过一件,现在都快过时了,为赶潮流之末,也买了一件。


消费观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以往最烦逛商场,老婆让我试衣服就烦;如今也爱凑到时装摊前砍砍价;以往不知自己穿大中小号,如今也略知一二;以往觉得一件衣服要穿烂为止,买多了无用,如今碰到中意的衣服,就像人群中发现漂亮姑娘,不由得就多看两眼,即使嫌贵不买,也要问问价,用手摸摸,甚至穿在身上试试;以往看到同事朋友穿上时髦服装,近乎麻木无睹,如今也要上前评价两句,问问牌子和价格。

 

经过一趟出国前老婆带领下的服装采买启蒙,觉得自己渐渐变得“时髦”起来,当然还是初步的,但毕竟有了良好的开端。

 

想来,若没有赴日访问的压力,我这个“老土”还不知何时开窍。


我的时装消费“启蒙”

 穿着新潮夹克衫,行走在日本大阪的校园里


有了几件像样的衣服做“库存”后,对那些旧制服越发看不上眼,想象不出过去怎么能穿那种只能在工地、车间劳动时穿的衣服,却走在大街上。

 

开始嫌它们占地方了,于是,那个星期天,我整理出来一大包,正好在北京给人家当保姆的表妹要回农村过年,打个电话让她来把旧衣服全部带走,腾出地方搁新买的衣服,一点儿也不觉心疼,倒有一种甩掉包袱脱胎换骨的轻松感。

 

               (写于1991年22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规矩与机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