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幅最能够反映周恩来晚年精神气质的摄影作品,由意大利《时代》周刊记者焦尔焦·洛蒂拍摄。
关于这幅经典作品的诞生,有这样一个故事:
1973年1月,洛蒂作为意大利访华代表团随行记者,同当时的外交部长以及其他代表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周恩来总理的会见。
会见之前,意大使馆人员叮嘱记者和代表团成员:按照中方的规定,会见中不允许拍照,因此不要带照相机。然而,洛蒂却在想,这是一个能够给周恩来拍照的难得机会。出于职业的需要,应该带上相机。带了相机也许不能够拍到,而不带相机则肯定什么机会也没有。于是,他偷偷地把照相机带在了身上。
在代表团成员等待同周恩来握手的时候,洛蒂思考着如何能够不通过翻译直接同周恩来交流。
他向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问道:“周除了会讲中文,还会讲什么语言?”
大使说:“周讲法语很流利。”
洛蒂暗自庆幸:这是我的运气!
洛蒂本来排在队伍的中央,他的后面还有二三十人。显然,无论是同周交谈还是给他拍照,都没有足够的时间。于是,他从队伍中间走出来,走到了队尾,使他成为最后一个同周恩来握手的人,这就为他提出要求和进行拍照留下了足够的时间。
终于等了到他同周恩来握手。他用法语坦诚地说:“总理先生,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撒谎。我向别人谎称我没带照相机,但实际上我带了。这是我唯一的机会,再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好的运气给您拍照了。”
周恩来答应了洛蒂拍照的要求。
周恩来总理坐在沙发上,两只胳膊非常自然地放在扶手上,目视远方,让这位“不守规矩”的意大利记者拍照。
洛蒂抓住机会按下了快门,他一共拍了两张。一幅经典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拍照之后,为了避免工作人员的检查,他把胶卷从相机里取出来,藏在身上,带出了人民大会堂……
1974年,该作品获美国新闻照片奖。此后,这幅照片被印刷、复制了9000多万张,成为一幅世人皆知的旷世经典。
邓颖超说,这是周恩来一生所有照片中她最满意的一张。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有时候,太守规矩未必是一件好事,而不守规矩不一定是坏事。世界上的很多机会都是在“常规”之外的,在常规之内的机会是不多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而大机会、重要的机会,则是专门留是给那些既有准备,又不那么守规矩、能够打破常规的人。
(2012年4月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