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厚霖转山阿里信仰佛教 |
一场说走就走的修行,同时也意味着一堆说来就来的事儿。回京十余天,马不停蹄的会议、出差,今天才终于有时间静下来整理转山的照片。
世间很多难事,自己在经历的时候其实并不察觉,只是日后回顾,才恍然觉悟,原来当时那么不容易。转山也是这样。在今年出发之前,我有7年的转山经验,但转山9圈,却是第一次。当我说出9圈的决定,并没有意识到它到底有多困难,甚至有些期待,跃跃欲试它又能带给自己怎样的体验,可当9圈转完,今天回过头再去看那些照片的时候,我真的有些被自己感动了。
1转山篇
转山、行走,从字面上理解,本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一脚迈前,后脚跟上,自猩猩进化成人类以来,这是最基本的技能。可就是这么简单的行走,当它放在平均海拔5000米,全程500多公里的山石路上,竟也成了最难的事。
头灯可以照亮,却很难驱赶对黑暗与未知的恐惧
充满冰渣的路,随时可能摔倒
转山最怕的是睡过去。一些没经验的转山人,困得倒在路边睡觉,一睡过去便可能再也醒不来。当困意来袭,我虽闭着眼睛也要强迫自己走路,有时候一头栽下去,清醒了。
高原的一天,能经历四季的气候。一边出太阳一边下雪,或者一边出太阳一边下冰雹,也是常有的事。高原的阳光虽美,却也足够猛烈到穿越你再厚的防晒霜,把人晒成“黑炭”。
冰山融化的天然泉水,顾不上那么多了,喝吧。
有很长很长的一段旅程,你会觉得神山一直在那个位置,没有变近,也没有变远,你甚至会怀疑,到底是自己在转山,还是山在转自己。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来一场心灵之旅,出于本能、无需精算,让匆忙的灵魂等一等疲惫的身躯。然后你会发现,原来你离真实的自己竟那么远。
2信仰篇
东经81.3°,北纬31°,海拔6638米,这就是冈仁波齐神山。它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聚集在冈仁波齐的宗教虽然纷繁,但却在冈仁波齐脚下凝结成同一个最原始、最单纯的仪式:行走。
每年从印度、不丹、尼泊尔、各大藏区、及国外其他地方来这里朝圣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来这里朝拜、转山一周,以祈求平安和修得一生的圆满。
冈仁波齐的主峰终年积雪不化、云雾缭绕,据当地人说能见着它一次,也是非常有福气的事。
一路上遇到很多朝拜的藏民。他们万里迢迢、三步一拜、历经磨难去转山转水转佛塔。有人不耐风雨路途摧磨,折死在朝圣路上,他们的家人也会时时感念着,甚至将它视为一种祝福。
还有很多藏民带着自己的孩子来转山,出生不久的婴儿躺在母亲的背篓里,来进行这项神圣的仪式。
转山路上的转经筒
随处可见的“风马经幡”。风即是马,马即是风。经幡利用大力然的风力,来达到经文的无形传播。
路边的玛尼石堆。“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玛尼石”。藏人认为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能保存永久,带来吉祥如意。
毛姆说,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苦苦寻找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的故乡,只有在这里,他们的心才能够安静下来。在这里才终于找到了一种归属感。
在冈仁波齐的山脚下,我苦苦思索这种归属感。虽然这么多年,我也说不清,背后到底真正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让我一次一次来到这里,但不知为何,每次看到神山都会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感动,就好比一个迷失的孩子找回了自我。
这本是离“我”最近的地方,却要跋山涉水,经过艰难的旅途才能到达。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3生活篇
转山是苦修,却也不乏蜜。这些蜜来自生活,比如饥肠辘辘时的一碗泡面,困意侵袭时的一个枕头,抑或看到山口的一场喜悦。虽然相比大城市的生活,这里更艰苦、更原生态,但幸福感却是那么容易获得。
转山冠军食品,大饼和泡面。
神山脚下旅馆的老板和店员,感谢他们让我每次转山回来都能吃上可口的饭菜。
也许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体验。如果说一开始,朝圣岗仁波齐神山转山9圈,是为信仰,为约定,也可能是天性的“贪婪”。可在这一个月中当我经历了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山石路上,耐着高反,迎着风雪,顶着烈日徒步行进了500多公里,经历了无数次坚持与生死边缘体验后,我却什么都不想了,我开始享受这种体验。
这种体验让我感受到了另外的人生观、态度、思想。人不能只沉浸于享受在自己的富有之中,或纠结于自己的情绪与痛苦之内,我们要通过尝试用更高的思想和更深的觉知去了解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内心,和本该有的真实的归属,人生本该如此吧!
旅行者要在每个人生门口敲叩
才能来到自己门前
人要在外面的世界四处流浪
才能最终到达自己内心的殿堂
离你最近的地方
路程最远
最简单的曲调
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最后还想说的是,肺腑的感恩三宝和上师的加持,感恩神山和圣灵的眷顾,感恩家人和亲人们的惦念,让我如愿,让我收获,让我改变。并为众生,家人,朋友,同事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