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张国华昆山北大资源三得利朱晓红杂谈 |
北大资源-里城与昆山配对成功的启迪
前天在昆山巴城,参加一个以城市运营为主题的研讨会。作为论坛对话嘉宾之一,主持人给的话题是北大资源如何助推产业发展?我自作主张换了一种说法,试图从“产城互动,政府、百姓、企业三赢”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我想,北大资源集团从北京来到昆山巴城不是来学雷锋,首先是为了企业资源升值?在这个前提下,北大资源应该做的事就是将北大的教育资源,方正的产业资源与昆山的政府资源、地域资源及其它的社会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整合的定位是:政府、百姓、企业三得利。这同样不是学雷锋?而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也为了别人。不为自己的企业,一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企业,但只为自己的企业一定也是短命的企业,只有确保“三得利”,企业才可能持续发展。要想搞城市运营,必须首先明白这个道理。
如何搞好城市运营?对企业来说,前期要做的功课有三点:
第一、选择一个好的投资环境
北大资源选择昆山,看中的不仅仅是有多少500强企业在这里落户,而是要看这里的投资环境(企业的成长环境)。这里我想通过“昆山出干部”的现象来论证一下昆山的投资环境。
昆山出干部。去年5月,原昆山市委书记张国华同志当选南通市代市长并走马上任;昆山,已连续走出5位地级市以上的市委书记和市长。他们是:南京市市长季建业、泰州市委书记张雷、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淮安市市长高雪坤,以及新当选南通代市长的张国华。至此,昆山连续六任市委书记都被提拔为厅级以上干部,并主政一方。
昆山为什么出干部?除了经济发展业绩以外,我想重要的是这些干部到了新的地方带动了“昆山经验”在江苏全省的大面积推广,为江苏经济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什么是昆山经验?核心的一条,就是招商引资做得好?昆山凭什么能成功地招商引资?我看有两条,一是进来的企业与当地产业配套资源的匹配性,注意到不仅补短,而且补强;二是保姆式服务的政府定位,昆山的台商商会有一个机构叫“马上办“,这个机构的设置体现的是效率与作风……
强调昆山的投资环境
第二、资源的匹配性及整合的能力?
百年北大有着优良的智力资源、教育资源,方正集团有着优良的产业资源。而这些资源,都是昆山巴城区域所稀缺的。北大资源-理城搭建的平台与北大资源的品牌影响力,使得教育机构、医疗机构、技术创新研究机构、商业配套、高端住宅以及其它的生活配套,使得这里宜居宜业,形成了产城互动的新型城市市功能。这种成功配对,使得巴城获益,昆山获益。
为什么这么说?大家知道,苏州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产值在全国名列第二,人均GDP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而昆山对苏州的贡献在全市具有绝对龙头作用。虽然“学习苏州、学习昆山好榜样”的口号响彻全国,但苏州各级政府的领导很清醒。他们认为苏州还没有实现价值链上的价值微笑曲线,研发与营销两头在外的现象还普遍;在单位面积产出贡献率方面与深圳等城市相比还相去甚远。苏州的自省,昆山的警觉,使得改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成为一种必然。北大资源-理城项目在这个背景下进入,与昆山在三产结构上采取“优二进三”的战略规划完全吻合。北大资源自身的资源与整合吸引进来的资源,将会改变昆山的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增加单位面积产出,这将是北大资源对昆山的积极贡献。
第三、在区域规划中的权重
苏州在全国、在长三角地区的权重这里不赘述,我想说用一组数据来说明昆山在苏州市十二五规划中的权重。苏州市在规划中有一个宏伟的计划,那就是要在辖区内培育5个(3)千亿元企业;4个(2)500亿元的企业;40个(30)百亿元企业;80(40个)50亿元的企业。对应这些目标分解到昆山市的指标是:千亿元2个(1);500亿2个(1);100亿10个(8);50亿19个(10个)。苏州市下面有张家港、常熟、昆山、太仓、吴江、吴中、相城、工业园区八个计划单位。为何昆山要以绝对领先的份额挑大头呢?我理解一是昆山基础条件好;二是发展潜力很大。
北大资源-理城项目几乎占尽了城市运营多数优势,我们希望北大资源-里城与昆山在配对成功的基础上,过好今后的日子,成为中国城市运营的经典案例。
(本文根据本人在“注目北大资源 热议城市运营”论坛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