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无雪之春——傻狍子
(2012-02-07 14:30:57)
标签:
雪乡索菲亚大教堂狍子冰雪大世界全家总动员杂谈 |
分类: 人在旅途 |
抵达哈尔滨的当天我和女儿就去了著名的冰雪大世界。我们先是到松花江边的防洪纪念塔附近集结,然后跟团前往。第一次来到松花江边,一股寒风迎面扑来,告诉了我们什么是风如刀割,瞬间口罩、帽子、手套各就各位了。女儿一眼看到了卖糖葫芦的小摊,马上就跑去买了一根,冰糖葫芦——名不虚传,嘎嘎的咬不动。还有那马迭尔冰棍,零下20度也没觉得比夏日享用凉多少。
传说中的冰雪大世界那票价岗岗的,实际感觉后这“大世界”显得远没有想象中的壮观,据说今年比去年小了一半的面积,都是赔钱赚吆喝。年前哈尔滨无雪,春节无雪,貌似节后也无雪!那雪雕的材料都是人造的,没真雪,当然,纯天然的雪也不适于做雪雕。无雪之冬的冰雪雕最大的麻烦是作品失去了冰清玉洁的感觉,个个都“贼埋汰”,路上车辆带起的尘土为冰雪作品涂上了“伪装色”。大世界里我们看了一场“林海雪原”的表演,算是冰城的特色节目吧,关于这个故事女儿已全然不知,杨子荣、白茹、少剑波之流已成为上个世纪的偶像了。
我此次游哈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去雪乡。网上搜了一下,雪乡之称没有专利,唯有位于牡丹江双峰林场的中国雪乡才是我的目标。单程前往雪乡需要乘大巴近六个小时,一般来哈尔滨的游客都会放弃这个景点。动真格不放弃雪乡的大部分游客是那些真正的南方广东客,还有少部分上海、江浙、青岛的游客,北京的游客也是罕见,除了驴友、户外运动爱好者,没有点对自己狠的人真是受不起那罪。这里许多游客是到北京看雪的失落者,借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着全家总动员一起去雪乡看雪。
旅游团早上5点多就启程了,我是在郊区中途上的车,比多数游客少了近2小时车程。车外的天空还没亮透,车内的游客不论大小都在昏睡。我旁边的是广东客,睡得鼾声不断,他个子很高(这在广东人里算少见了),由于座位狭窄,他只能把双腿申向过道。
我前排竟然有个小游客,后来知道他只有2岁,这是一个大家庭,父亲自称37、8岁(估计还是虚岁),携老婆及三个儿子领略北国风光来了。在这独生子女的时代,15、10、2岁(可能都是虚岁),一家整三个“建设银行”,虽然比不上那位三女生八胞胎的牛爸,这老弟也够胆肥的了。别说,这家的三个儿子教育得都很自立,也算懂事,尤其是那2岁的小三,吃团餐时如同成人一样围着圆桌跪坐,他自己独立执勺吃饭菜、吃鱼,不需要大人的特别关照,一点不矫情,看来还是孩子多了好带啊!
全陪的导游是黑龙江伊春人,在哈尔滨打工,80后的他已经有家有孩子了,他脸上带些职业的沧桑,声音不错,虽然个子不高,却有北方汉子的豪爽,会忽悠,会唱歌,是不错的做导游的人选。当然,忽悠的本领也是贼好。尤其是行程结束后的小结,先把大家的嘴堵住:大家要是觉得有不如意的地方,咱们就想想,记住哪怕是一丁点的开心快乐时光……。言外之意:不开心的咱就不提了哈!
车上他讲了关于“狍子”的故事,他说“狍子”很傻,对什么都好奇,它们不知道人类在等着猎取自己,总是天真的走近人,完全不懂危险,所以,东北人用“你个傻狍子”来说人笨、傻。
在雪乡摄影基地我看见圈里有一只狍子,一会在屋外,一会进屋里,我告诉没有发现敌情的女儿,那里有只狍子可以拍照,女儿因为前面没有拍到狍子所以很兴奋,到圈旁却见里面空空,狍子没等她自己回屋了。女儿从地上捡了个饮料瓶,说导游讲的狍子好奇心重,我看看是不是真像他说的那样。于是就开始在木围栏上“当、当、当”的敲起来。我说你这么敲还不把狍子吓跑了啊?
女儿不听,接着敲个不停,随着这枯燥的伴奏,圈里屋门口探出了一个小脸,一会款款步出了一只漂亮的狍子,只见那狍子好奇的看着我们,走近我们。没想到的是它后面又跟出一只,呵呵,女儿手里边不断敲打,边高兴的催我赶紧拍照,别错过了机会。我俩不约而同说了声“傻狍子!”就哈哈大笑起来。
自此,“傻狍子”就成为女儿调戏我的口头语了。每每遇到我智商打滑的时候,她很及时、体贴的说一句“傻狍子!”,再后来还多了一句“你咋这儿愁人呢”。
在哈尔滨旅游要参观著名的索菲亚大教堂。我和女儿特意前往,远远看见了钢铁般的建筑群,尖尖的造型,很有特色,为了照出全景,于是在远处我们就开始了拍照。拍完后过马路走近那建筑,才忽然发现被我们狂拍的建筑不是索菲亚大教堂!令人郁闷的是根本看不出那是个什么建筑,什么时代建的!这次不是女儿说我“傻狍子”了,而是我俩异口同声:“两个傻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