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世界心碎的不能之爱
(2009-04-27 11:56:26)
标签:
朗读者伯格罪犯文盲汉娜情感 |
分类: 借题发挥 |
由于凯特.温丝莱特的奥斯卡封后,使我欣赏了电影《朗读者》,我为汉娜的悲剧一生唏嘘,为伯格永远的无法诉说的刻骨铭心的爱而心痛。
电影的表现力与原著通常会有差别的,为此,我又阅读了本哈德.施林克的原著《朗读者》。也许是电影的先声夺人、先入为主,使我很接受温丝莱特的汉娜形象,她使小说中的汉娜有了具体的表象,有了温度,有了色彩,有了令人爱与恨的实体。
电影《朗读者》让我与剧中的人物拉近了距离,让我为之喜为之忧,但多少也转移了我的视线,让我停留在由于巨大的年龄差距导致的爱情悲剧上止步不前。
读了小说,我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入,小说给了我想象与思考的空间。我豁然明白,汉娜与伯格之间真正的天堑不是年龄,而是历史的烙印;是汉娜那种永远要掩饰点什么,所以不能永远襟怀坦白,也不能完全成为自己的性格;以及她那几乎是愚昧,非常自我的,外人看来是可悲的真理与多么微不足道的正义!更有她对自己的形象视若珍宝,可以用自由、用爱情、用监狱生活所置换的刻薄。因为是文盲,她要保守这个秘密,这个秘密偏偏被文化、道德所出卖,所利用,掩饰文盲成了她的死穴,而摘掉文盲的帽子,也无法让她获得新生,她必死无疑。
温丝莱特还是表现出了汉娜特有的那种睥睨万物、深受伤害、彻底绝望而无限疲劳的眼神,一种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再想看的眼神。她演得很到位,不愧因此摘取了奥斯卡影后的桂冠。
小说的另一半,伯格的形象,在电影版里,令我为他叹息,为他的冷漠耿耿于怀。而小说里博格的诗诉说他对汉娜真挚的爱,又让我原谅了他。
与君同心
两心相互来占有
与君同衾
两情相互来占有
与君同死
人生相互来占有
与君分袂
各自东西不回首
博格的背叛比汉娜的远走、服罪更加残酷,正如伯格说的:“如果说背叛一名罪犯不会让我罪孽深重,爱上一名罪犯却使我罪责难逃。”伯格所面对的是一个年长自己21岁的女人,一个令他刻骨铭心的女人,一个让他终身没有情感归宿的女人,一个除了朗读之外,永远无法诉说过去的女人,同时,他还面对的是一个罪犯,一个让世界都不容的纳粹的走卒,更让他无奈的是他要面对“整整一代罪犯,包括见事旁观者、遇事逃避者、对事容忍者和凡事接受者。”这些枷锁一起加给了他,让他怎么能承受的起呢?
逃避已经成了博格永久的选择。然而,正如作者所述:“我们总是在新鲜的遭遇中碰触到过去的旧痕,而过去既非完美无缺也不功成身退,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眼前的现实中。”博格不得不去赴一个过去的约会,一个绝不允许推脱的约会,一个与汉娜从内心深处说再见的约会。
书中有些细节电影省略了,如:汉娜曾经在狱中还恪守秘密,努力保持着自尊,深受狱友的尊重;她一直保持着健康与身材,直到最后几年她才彻底告别过去,开始自暴自弃,放弃形象,让自己邋遢体臭,彻底地抛弃了自己,诀别了世界。
还有在汉娜自杀后,博格在汉娜牢房的墙壁上,看到一张报纸上剪下的照片,那是自己高中毕业典礼接受校长授礼的照片。一个文盲,居然收藏了报纸中一个普通的“小家伙”的毕业照!
还有,博格站在汉娜尸体旁最后与她告别的描写,让我有了莫言说过的:“最好的小说一定是叫人欲哭无泪的”的感觉。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我望着这张脸,天长地久一般,那长逝永诀了的脸,忽然复活了,变做了汉娜年轻时候的摸样儿。”
“我把它一夜读完”,这是克里斯托夫.施扎纳茨的读后感,他描述到:“在世界名著中的伟大爱情故事总是离不开惊异、幻想、占有、不忠、无尽的失败、不可遏止的对天长地久的渴望。”而这,正是《朗读者》所带给我们的。
我从《朗读者》中,从博格的眼里看到了什么是不能之爱,不弃之爱,生离死别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