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别裁》摘录笔记三十五:尧曰第二十

(2010-04-20 10:47:50)
标签:

南怀瑾选集

《论语别裁》

摘录

尧曰第二十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尧曰第二十

 

《尧曰》这一篇,孔子的话仅在最后一点点,而其余所讲的是尧、舜、禹三代禅位,“公天下”时候让位的事情。

为什么要把这篇放在这里?这是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所在。中国文化所认为的一个儒者,一个知识分子,学问并不是文章,是做人做事。做人做事成功还不算,还要把自己的学问,用出来立人,有利于国家、社会、天下,既然利于国家天下,就须讲究领导人的精神,也就是古代讲的帝王政治。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尧老了,要传位给舜,在交接的那一天,这是古代很庄严的大典,要在泰山烧火,当着全国百姓,把帝位交下去,尧就告诉舜:喂!舜上来,我告诉你,这是天命,要坚持把握住公平的原则,不能有偏私,不可动摇,如果不把握这个原则,天下国家,四海之内,人也好,物业好,都会垮的。“天禄永终”这四个字可作两面解,做坏了不得好死,做好了上天给你的禄位,永远有好的结果。

南怀瑾先生讲道,在中国文化史中,文化开创的功劳,首推尧舜,至于国家建设的奠基,大禹的功劳最大,自他以后,固然政治上变成家天下了,但在他个人的功绩,真是千秋万载,由他建立了以农立国的基础。

 

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舜对天祷告说,我这个小子——对天不敢自称帝(履是说,学步前辈的办法)——才敢用黑色的公牛作祭品,代表全国的百姓,向在上面广大的、威严的、高深不可知的天帝天后祝告。我执政了许多年,恐怕自己有很多过错,不敢希望上天原谅,我若有罪,你还是惩罚我,不要宽恕我,不要赦免我。你天帝的臣子,我这个舜,年纪大了,精神不够,已无法作天下的庇护。“简在帝心”,现在我选来一个人,可以继承我这个位置,而我所选的这一个人,天帝也会同意的,因为他的功劳太大,对国家百姓的贡献太大了。我自己有罪,一切处惩我承担,与我的部下和老百姓没有关系。老百姓或部下错了我负责,都由我来挑起。

 

周有大赉(lai音同“睐”),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前面是讲尧、舜、禹三代的文化、政治思想以及做人的道理。我们文化的鼎盛,是三代以下到周朝完成的,孔孟思想就是继承周公的思想。周朝有一著名文献为《大赉》,就是周朝开始立国时候的重要思想,他这个思想的中心是“善人是富”。什么是真正的富强,包括家庭的富强,个人的富强,都是善人,都是好人,是思想纯正,行为端正的好人,这就是大富。“虽有周亲”,“周”代表了圆满,四周充满了。一个人有很多“盲目”的人跟着你,不如有一个两个有眼光的人,有仁义道德的人。周朝也是三代时的那种精神,“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

 

    对政治权能的分辨,要非常谨慎,对制度而言,固然说为政在人,但是制度的发挥,非常重要。修废官等于说兴废之间要多注意。这三点注意到了,四方之政自然行得通了。四方,上古的政治制度,虽说中央集权,但四方都是诸侯,地方分治,实际上是“中央分权”。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是由宗法社会的基础而来的,“兴灭国、继绝世”,过去已经灭掉的国家,万一这个国家没有后人,就要把他远支的宗亲找出来。所以周武王统一了中国以后,分封诸侯达两三百个国家,而所封的并不全是周文王的儿子,如当时的宋国,就是殷商的后代,许多都是曾经一度灭亡的,周武王再封建,把这种国家重新建立起来。在纣王时代,许多不同意纣王的做法逃走了,避世于海外,到了周武王统一天下以后,把这些人都找回来,给他一个相当好的位置,尽量发挥他们的长处与思想,这样人心就归顺了。

 

所重:民食、丧祭。

 

    施政所注意的重点,在民食,人民的生活;其次丧祭,就是送死,即政治的重点,就是养生送死,这是关于经济方面的。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宽则是讲礼治;宽可以得众,而上面领导的人言而有信,老百姓就完全信任你;敏捷聪明,就可建功业。凡事公正、公平,则大家心悦诚服。

这篇书从开头到这里的叙述,只是记载了上古历史的资料,实际上时表示孔子的思想,延续中国上古的传统文化,就是从这些地方来的,因此下半篇就提出来孔子的思想。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这五美包括了为政和做人处世的原则。

孔子解释说,就老百姓所需要的,所要求的福利而利之,这就是惠而不费,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使用劳力,以对老百姓利益有关的事而劳动老百姓,就不会有人怨恨。所要求的是仁,而得到了仁,还有什么其他的贪念?所要求的正当本分,而达到了目的,就没有分外之贪。

君子之人处在任何环境当中没有多与少的观念,如待遇的多少、利益的高低等等观念,也没有什么职位大小的观念,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轻慢,一间小事情,往往用全力,如佛学中的“狮子搏物”,这就是说怎样可以做到泰而不骄。

一个人衣冠端正,礼貌威仪都到了,别人无论是远瞻或近看,各个都生敬畏之心,这就是威而不猛道理。

 

南怀瑾先生根据解释道,这一段文字,容易看懂,做起来很难。民间有句古谚:“身在公门好修行”。“惠而不费”在从政的时候很容易做到。最高明的从政者,经常有这种机会,给别人很好的利益,大家获得福利,而对自己没有什么牺牲损害。

最难的是“劳而不怨”。大家常说,做事要任怨,经验告诉我们任劳易,任怨难,多做点事累点没有关系,做了事还挨骂,这就吃不消了。

“欲而不贪”,人生有本能的欲望,欲则可以,不可过分的贪求。

“泰而不骄”是指在态度方面、心境方面,胸襟要宽大,不骄傲。

“威而不猛”,对人要有威,威并不是凶狠,一个人的修养,真有威德,人家看见自然会害怕,这是威,而别人的害怕,并不是恐惧,是一种敬畏、敬重之意。如果“威”得使人真的恐惧,就是猛了。

 

孔子解释四恶:

“不教而杀谓之虐”,对部下,对学生都是如此,如果没有教导他,他做错了,我们要自己负责。人并不一定对任何事情都有经验,而教了以后,改不过来,才可以处罚他。

“不戒视成谓之暴”,这个“戒”就是告诫。对部下事前不告诫他,到时候又要拿出成果来,要求高,不合情理,不可以,这就是非常要不得的事。

“慢令致期谓之贼”,对于法规、命令,处以轻慢的态度,不在乎。“慢令就是现在所谓玩弄法令。“慢令致期”,自己玩弄法令,而希望别人达到目的,完成任务,符合你的期望,这就是贼。

“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为政之道,一切事情都要想到,我所需要的,别人也需要,假使一件事临到我身上,我会很不愿意,临到别人身上也是一样,这是“犹之与人也”,比之自己与人家相同。“出纳之吝”——为政与经济分开来——就是怎样节省或放开来用,这个分寸,各有专门负责的人,改用则用,该省这省。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一个人不知道时代的趋势,对于环境没有了解,不能有前知之明,无法为君子。一切礼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道理、人生道理要懂得,假使不懂,就无法站立在这人世间,就永远跟着环境转,自己没办法特立独行。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言”代表言语文化,比如古人先贤告诉我们的话,我们不能深切真正了解,就无法做人处世,不知怎样做人做事。

 

《论语》自“子曰:学而时习之”开始,全部二十篇,都是学问。学问不是知识,不是文字,学问是拿人生修养来体验,随时随地来学习,才能达到“知命”而“自立”的境界。这样,才能算是“知言”,才不是白读了《论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