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别裁》笔记十八:泰伯第八(二)

(2009-04-09 15:02:08)
标签:

《论语别裁》

南怀瑾文集

泰伯第八

文摘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中国文化经过周公整理集中起来,孔子不过继承他的道统。周公从事政治,做国家的首相,有名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就是他的典故。洗一次头,三次握起头发来;吃一餐饭,三次把饭吐出来去接待客人,处理公事。不只是忙,他对于下面的人,所有的事务,如此尽心,如此好的态度,这就是周公的才能与美德。孔子说,如果真具有周公的才能与美德,但骄傲看不起人,悭吝的连同情包容都不肯付出,那也免谈了,做出来的成绩,一定没有什么可看的了。这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才能而且很努力,还要修养弘毅的胸襟,深厚的美德,要不骄不吝。不骄傲就是谦虚,不悭吝就是同情、包容和气魄。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这是当时孔子的感叹。一般人跟他求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本身学问,而是为了职业。跟着他求学三年,所为的只是“谷”,也就是“俸禄——功名和利禄”。为学问而学问的人,实在是太难得了。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就是一个思想、一个信仰的问题。服从真理,要绝对笃信,还要好学。真理是不变的,不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不受区域环境的影响,也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善道”就是最好的道路,最好的思想原则。“守死善道”就是守住这个信仰、这个主义。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可见孔子还是赞成隐士思想。他说,如果真有求人救世的本事,而当前的机会不属于我的,你也没办法去救,那么先要保护自己,充实自己。危险的地方不要去,因为这个地方的思想一定有问题,最好不去。动乱中的社会,不可以停留。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是进一步告诉我们,如果社会渐渐上了轨道,有才能的应该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倘仍无法贡献,还处在贫贱中,那就是身为知识分子读书人的耻辱。如果在一个动乱,不上轨道的社会中,安享富贵或是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不正当的途径取来的,这也是不对的,可耻的。

南怀瑾先生在这一节中妙喻道出了儒道面对时代潮流的不同态度。道家对时代思想的潮流,视之如山洪的暴发,挡是挡不住的,,一定要去挡的就是傻子,必定被冲走。如果挽救的话,就估计山洪的力量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衰微下去、先到那衰微处的下游,稍稍一引导,就引进了河川渠圳。儒家的思想则不然,对于时代的趋势,也视如山洪暴发,挡是挡不住,但是要跟着这股山洪旁边跑,在沿途看到洪流中的人,救一个算一个,一直到某一有利的形势,将洪水导入河川渠圳。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那个位置上,不能真知道它的内容,要在那个位置上才能执其政、谋其政。南怀瑾先生认为,事实上,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学以致用,真正的学问,要和做人做事配合。孔子也是告诫学生们,对一件事,有一点还不了解,还无法判断时,不要随便下断语,不要随便批评,因为真正了解内情,太不容易了。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这里讲到文化的重整,等于我们现在讲文化的复兴。孔子周游列国以后,回到鲁国,开始整理文化。因为时代的盛衰演变中,文化永远是走在最前面,周代王朝的衰乱已经很严重了,所以孔子急于从事文化的复兴来力挽狂澜。他先从礼乐入手,《诗经》也可以说是乐的一种。《关雎》为诗经的第一篇,“关雎之乱”的“乱”字,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古代这个“乱”字含有“乱”的反面意义在内,就是“治”的意思——秦汉以上的书,会这样用,唐以后大多都不会这样用。

“师挚”是当时管理鲁国文化的大乐师。孔子说,鲁国的文化经过整理,新旧文化交流以后,非常悠美。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kong音同“孔”)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孔子感叹当时的社会,一般人的思想与个人的修养,犯了三个大毛病。

“狂”就是豪迈慷慨,心地坦然,交朋友,不对就是不对,说了他,他并不恨你,这类的典型为狂。“狷”(juan 音同“倦”),毫不苟取,不义之财一点都不要,不合理的事情绝不做,很保守,个性独立而很有道德修养为狷。孔子认为假使没有君子之人,那么狂与狷这两种也不错。“狂而不直”,有许多人狂,豪迈得很,但假狂的人很多,内心不正直,歪曲心肠,这是一个大毛病。

“侗而不愿”,看起来笨笨的,好像是很厚道的样子,但一个人貌似忠厚,而心里鬼主意蛮多,并不是真正的厚道。

“倥倥而不信”,有许多人自己是空空洞洞的,却不相信人家,也不相信自己,只是空空洞洞,莫名其妙的作一辈子人。

“吾不知之矣”,孔子说有这三种人,我不知道这个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真正为学问而学问,永远觉得自己还不充实,还要改进。这句话后来演变成曾国藩他们引用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问有个很简单的原则,停留下来,就是在时代潮流中退下去了。求学问要随时感觉到不充实。以这样努力的精神,还怕原有的学问修养会退失。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情,懂了一点就心满意足,结果就是退步。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巍巍乎”三个字,是崇高、伟大的意思。在孔子的观念中,尧舜禹三代,统治天下,为全国的皇帝,“而不与焉”。心里没有觉得当皇帝可贵,而是看得很平淡,真正做到只是服务,并不觉得权势可贵,因此这是真正的伟大,真正的崇高。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尧以前的历史,因为没有文献,没有资料的记载,所以孔子讲历史,姑且把它切断,从尧开始。孔子说伟大的尧,他的道德成就有如天一样崇高伟大,天的伟大不是说天的空间大,天的伟大在于天生万物于人,而自己既不表功,也不要求回报,更没有要求大家感谢,自然的,生就生了。道家的思想,教我们人类的胸襟,要效法天地,只有付出,没有收回。儒家也有这种思想,所以说尧与天一样伟大。

孔子说,天的伟大,唯有尧效法。古文中的“则”字,观念上就是法则,单用这个字作动词,解释起来就是“效法”的意思。孔子说尧的政治胸襟、政治器度,是效法天一样的伟大,只有付出,布施于大众,不期望收回一点。“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像海水一样波澜壮阔,浩瀚无边。他的伟大是无法以言辞形容的。“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孔子说尧最伟大的成就,最伟大的光辉,是替中华民族开启了文化的传统。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舜当时平定天下,留万古美名,靠他有禹、稷(ji)、契、皋(gao)陶、伯益五个好干部,天下就大治了。《易经》上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武王也说,他起来革命,打垮了纣王,平定天下,当时真正的好干部只有十个人,而这是个人当中,一个是好太太,男的只有九个。孔子说“才难”,真是人才难得。这里孔子对学生说,你们注意啊!人才是这样难得,从历史上舜与武王的事例看,可不就是吗?“唐虞之际”,尧舜禹三代以下一直到周朝,这千把年的历史,“于斯为盛”,到周朝开国的时候,是人才鼎盛的时期,也只有八九个人而已。但在周武王的前期,整个的天下,三分有其二,占了一半以上,还不轻易谈革命,仍然执诸侯之礼,这是真正的政治道德。

孔子的文化思想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是承继尧、舜、禹这个一贯的思想。宪章的内涵包括礼法、政治制度、社会礼仪、文化精神等等。中国文化中的这些宪章精神都由文王、武王时代确立了牢固的基础。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fu音同“福”)冕(mian);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xu音“叙”)。禹,吾无间然矣!

 

   “无间”就是没有办法可以挑剔,挑不出禹的缺点。“菲”是薄的意思,就是说禹自己的生活,非常清苦,自奉甚俭。关于“致孝乎鬼神”这一点,牵涉到中国文化里的一个大问题。这里的鬼神不是我们后世所讲的鬼神。夏禹以后,中国文化里的宗教气氛非常浓厚,孔子、孟子也不例外。春秋战国时候,诸子百家中,墨子对文化思想影响很大。他不但“尚贤”、“尚同”且“尚鬼”、“尚天”。孔子说,禹自奉这样节俭,又非常崇敬鬼神。

“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我们知道大禹治水时候,没有穿上礼服,完全和普通人一样,穿得破破烂烂,一年到头都在外面跑。但是他政治的制度,国家的礼服,制定得美仑美奂。换句话说,我们的祖先,有穴居巢处,发明了衣服以后,还没有规定什么格式,到了禹王才制定格式。

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历史上记载,禹虽为皇帝,他住的宫殿,还只是一个茅草棚,上面盖的没有瓦,只是一些草,前面的台阶,只是用泥巴堆起来,而尽心尽力办好水利。

孔子对禹有这三个观点,所以他说禹对于中国文化有这样大的贡献,实在无话可讲,没有一点可以批评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