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笔记十四:述而第七(一)
(2009-03-01 20:04:34)
标签:
《论语别裁》南怀瑾选集述而第七摘抄笔记文化 |
分类: 读书笔记 |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述,就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保留传统的文化,就所知道的,把他继续起来,流传下来,好比现在说的,散播种籽,没有自己的创作,不加意见。孔子的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等六经文化的整理,只是承继前人,并没有加以创作。但是他有个态度,信而好古,非常相信而喜欢传统的文化,但不是迷信,是加以考证的真信。“窃比于我老彭”,孔子的意思是,我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想向老子、彭篯(jian 音同“坚”)看齐。老,老子;彭,是彭祖,名彭篯,在古代的史料上,一般人说他活了八百年。这两个人都是讲传统文化,而且是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态度。总而言之,孔子等于是自我幽默说:“我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一个老古董而已。”
接着又说他作学问的态度和教学的精神,就是说明他自己人生的志趣。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而识之”中“识”在古文中是与“誌、记、志”字通用,此句话是说:作学问要宁静,不可心存外务,更不可力求表现,要默默然领会在心。
“学而不厌”,孔子说作学问的志趣永远不厌倦,这在文章上读起来很容易了解,乍看起来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深深体会一下,孔子的学问就在这里。一生能够学而不厌,不是件容易的事。
“诲人不倦”的教学的态度,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但是如果“得天下笨才而教育之,一苦也”!所以,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必须要有宗教家的精神,爱人爱世,须要有舍身饲虎、入海救人的牺牲精神才行。
孔子接着说,我没有什么学问,只不过到处留意,默默地学习中,我把它强记下来;求学问不厌倦;教人也不厌倦;但是除了这三点以外,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
南怀瑾先生认为,这三点都是真学问,我们大家都很难做到。南怀瑾先生认为这篇是《学而》篇的引申注解。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假如有人问,孔子的学术思想真正要讲的是什么?可以大胆地引用这四句话作答,这就是他的中心。
“志于道”,南怀瑾先生认为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
“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高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
“依于仁”,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
“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文化。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射”,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飞机、太空船。“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则指科学方面的。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孔子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依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从汉代开始,对“束修”的解释都是学费。束,用绳子捆拢来为一束,修同脩,就是腊肉。古代到老师那里求教,学生当然要贽敬,表示敬意,这是一种礼貌。古人把这节解释为:“孔子说,凡是扶了束修的,我没有不教”。
南怀瑾先生认为,自行束修是自行检点的意思。这句话的思想是说,凡是那些能反省自己,检束自己而又肯上进向学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我一定要教他。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是说教育方法的原则。“愤”,就是激愤的心情。“启”就是发。先刺激他的思想,使他发愤,非要有坚强的求知心,才能启发他本有的智慧来。
“悱”就是内心有怀疑、不同意。“发”就是研究。多怀疑就自然会去研究。
一桌四角,讲了一角,其余三角都会了解,那么他可以回来,“复也”就是回来,回到思想智慧的本位,就是回到自己智慧的本有境界。举一不能反三,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书呆子。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