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行(五)

标签:
故乡稻田鱼米乡甘蔗林棉地瓜果四季色彩杂谈 |
分类: 往事回忆 |
稻田·甘蔗林·瓜果·肥鱼
故乡地处洞庭湖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平展,能种植各种南方的农作物。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每年可收割两季。旱地主要种植棉花、油菜、苎麻、甘蔗等。
故乡四季美景连连,春天油菜花开遍野,黄灿灿,香飘飘,引无数蜂蝶翩跹舞;桃花红梨花白,徜徉其中,漫思遐想飞;夏季稻浪千层,由葱绿转至金黄,农民心中的激情和渴望随之涌动;秋天瓜熟蒂落,百果飘香,甘蔗林青青郁郁,风过沙沙成声,稻田再现金浪,棉桃累累,棉花白洁如雪,经历过风浪的洞庭湖麻雀飞走于田间果林、给人带来好运的燕子来衔泥筑巢;冬季猪肥牛壮鱼儿跃。
记得中、小学时,每年放两次农忙假,每次有一个星期或是三五天,回家帮家里插田(插秧),捡棉花,种油菜,削甘蔗等,或是由学校或班级组织,帮生产队或五保户、有困难、缺人手的家庭捡棉花。
故乡有过一段辉煌的“现代化”。
记得曾经的某一天,突然看到家后面的稻田上空,有飞机低飞、盘旋。这可不得了,要知道,平日里,看到的飞机都是在高高的云端飞行呢,怎么会到了我们这?飞机绕行几圈后,空气中慢慢弥漫开一种淡淡的药味,听旁边聚集的人群说,飞机是来帮我们喷农药治虫的,以后可以省了人工打农药的环节了。呵呵,够牛吧!
还有一个现代化工具,那就是插秧机。记得,小时候,看到田中这样的一个机器,着实吃了一惊,只见机器过处,一排排秧苗就竖立水田中了,比面朝黄土背朝天天的人工劳作不知轻松快乐多少倍。收割机也曾大显神通,真是神奇,收割机经过处,稻穗进去,出来变成了谷粒,不再需要众多的人手来与天抢收成。以前那让人累得黑汗直流的抢收,有了机器,变得如此富有诗意,真难以想象!
可是,不知道这些现代化的机器什么时候退出了故乡的田野,只是某一天突然想起,觉得惊讶,来也无声,去也无声的现代化呢?什么时候,人们的耕作方式恢复如前了?是因为机器收割对粮食的浪费比人工要大,尽管省人力?是因为机器插秧的质量差,没有人工插种的产量高?还是因为田地由原来的公有改成包产到户之后田地分割不宜规模管理、机器操作?不知道真实原因,只是觉得有些可惜。
冬季是甘蔗收割的季节,削甘蔗最是寒冷难耐,那一根根的甘蔗得来不易,约两米多高的甘蔗砍倒后,去蔸,去尖,一层一层剥去叶而成。之后打捆,集中放置一堆,用拖拉机运送到糖厂轧糖。故乡的甘蔗特甜,皮呈青色,有些被霜冻呈微红。比现在城市里吃的水果甘蔗苗条、甜、修长,虽然结处不是那么容易咬开。
故乡的瓜果众多,小时候喜欢常吃西瓜、泥瓜、香瓜,柑橘、梨子、桃子,当然甘蔗是不错的水果呢。有一种叫做“司瓜罗”(音,不知究竟是哪几个字)的瓜,小小的,形状似鸡蛋,最初的比鸡蛋小,后来也吃过变大了点的,比鸡蛋大一些了,味道酸酸甜甜,野生。皮有呈绿色的,也有熟得更好的呈金黄色,皮上的花纹有点像西瓜皮上的花条纹,里面的籽像泥瓜籽。小时候,在来去学校的路边,可以寻到,摘下来,用手擦擦,即可入口。难怪记忆中没有饿肚子的时候,原来随处有野瓜野果,呵呵!记得,当时棉花地,甘蔗地中也少不了这种野瓜。后来问起家乡人,说早已绝迹。哎!那淡淡的酸甜,那青油或金黄的司瓜罗哦,叫我何从寻觅?
故乡除了有湖有河,还有很多的养鱼池,每到年关,鱼池干渔,青草鲢鳙,鲫鱼鲤鱼,满框满车。以前几乎每户农家都自家养猪,腊月24左右宰猪,熏制成腊肉。这次回故乡,仍可以看到随处可见的腊鱼腊肉腊鸡鸭。
柑橘
油菜地、棉地(今年棉价过低,被遗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