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笛之外


标签:
《长笛艺术》音乐笔记 |
分类: 晃呀晃呀晃醋瓶 |
http://s6/middle/521b4661gb47fceb4a235&690
每逢年末,总是新憧憬、新期望开始许愿和传播的季节。
首期《长笛艺术》期刊定稿的初冬中午,我从琴房11层下楼,正逢教学区人潮涌动的课后时分。
学生们笑闹的声浪,混合临江湿冷空气阵阵袭来。身边成群青春逼人的脸庞穿梭而过,刹那间,不禁在想,他们以后的年华会是怎样?
别无选择,是的。
只要是在音乐院校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很早就确定了各自的专业方向。从附中到大学,师训千万遍的演奏要求,几乎都离不开“练琴”这个词。
练:练习,熟练,历练,演练。 琴:则几乎涵盖了吹拉弹唱等器乐的所有外延。
“练琴”的目地是为了更好的诠释音乐,而演奏中的音乐究竟是什么呢?是音符、调性、升降号、变化音?是节奏的精确、力度的诠释、演奏法的规范、背谱的娴熟?是表情记号的快慢抑扬和大小强弱、还是音准技巧亦或以上种种的标记谱面……..?
“唯乐不可以伪”—是20世纪伟大的钢琴名家阿图尔-鲁宾斯坦在其自叙中谈及他艺术生命常青不老的感触,他说“很多音乐学院的学生演奏过的乐谱能排几公里长,但是空洞乏味,没有给人留下任何印象。”
以下断章均自己演奏感触和音乐笔记,长笛之外,与尔靡之:
♪
♪
♪
♪ 如果所强化的专业人才在人文精神上失落,在公德是非上淡漠,将如何表达艺术的绵绵情感,诠释礼乐的万象内涵?如果所认定的专业人才对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既无知又无情,又怎能在演奏中传神泱泱作品的韵致,升华词尽之处的艺术语言?如果所培养的专业人才缺乏自律,不加节制,又怎能不磨损他们的演奏和青春?
♪ 德国DGG唱片公司对勃拉姆斯音乐,有一句很特别的乐评是:“古典面孔,浪漫心肠”。
♪ Jacques Barzun《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中谈:“文化,就是你忘掉一切过去刻意学习过的东西之后剩下来的那些。。。。”借大师的光思考一下,长笛专业价值和专业运用就是你忘掉一切刻意练习过的音符之后剩下来的,充斥于谱面之外的求知欲、敏感心和鉴赏力。
♪ 音乐学院里的长笛学习者应该考虑的是————在毕业后面对社会时,无论是否都能以各自的专业为职业,却都可以运用音乐中给予他们的那些终身受益的能力和难忘的体验来拓展他们的社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