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醋瓶沉思录5)

标签:
中国民族音乐文艺复兴文化 |
分类: 晃呀晃呀晃醋瓶 |
他山之石,可以惊玉。
早上醋瓶刚下自留地,就被村里的刻薄鬼小颗粒在留言版上的峥嵘文字噎住。。。
原文抄录如下:
“中国民族交响乐是个▲▲(文字不雅省略),看看CCTV录制的收视率,没人喜欢。”
呵呵,
愤中年的观点立场咱尚且不苟同,但小裁缝欣赏这样的文人风格:
宁可当面拔剑,绝不背后扎针。。。
中国传统音乐和传统文化的文明复兴问题,
陈丹青、刘军宁、秋风、黎鸣、吴思、阎雨等老愤青两年前的大辩论言犹在耳。。。。
记得当时小裁缝兴奋不已,
津津有味的看以上这些大家们为各自观点写出的“发飚文章”,拍手称快。
而对于
陈丹青的《文化与自信:我们的民族骄傲来自何处》中提出的困惑:
电视节目岂能代表所有文艺??
但我大约可以说,十三亿老百姓家里的小小文化部、小小软实力、小小影响力。。。
就是那部小小电视机,好比每间旅馆房间架着一部电视机一样。。。
我只能有一个问题:
老百姓天天盯着电视机散发的软实力与影响力,满意吗??开心吗??自豪吗??
十八世纪末的一天,海顿老爹在皇家音乐会聆听自己的协奏曲,忽然起身叫道:“上帝!这旋律是您叫我写的!”公元十四世纪,当安·杰里柯与格佐里两个小伙子在圣马克教堂一间间僻静禅房绘制圣经故事,哪知道这些壁画的每一角落日后成为文艺复兴的瑰宝。更早,公元十世纪前后,当苏东坡或宋徽宗在各自的南窗下填词作画,我猜,他们根本不会想到,也不懂什么叫做“中国文化的自信心”。。。。
我这拐弯抹角的想说什么呢?六十年过去了,在种种“世界性”指标与数据上,中国人总算一项接一项抹去屈辱与自卑,尚待理正衣襟而重拾自尊,便急着傲然雄视,学起大国国民的气概来,这是无论如何值得举杯痛饮的事。然而说及可恶的“文化”二字,不管承认不承认,我们终不免气短。。。。。
2008年的奥运会与开幕式,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或许为之一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也因此闪了一闪:我们办成了奥运会,拿得出开幕式。开幕式,是炎黄子孙与先秦唐宋的祖先们跨越历史的集体狂欢,狂欢过后——犹如关闭电视机——我们又回到,也只能回到历史的此端,与孔夫子或兵马俑的世界,远远隔开。。。。。
我猜想,孔夫子与秦始皇要是亲见炎黄子孙共同创造的新中国,必定大为惊骇,而当新中国于新世纪举办奥运会之际,亿万炎黄子孙也必定在开幕式中再次确认:倘若没有《论语》的诵唱或《春江花月夜》,我们不可能与文化中国与中国文化相汇聚——说穿了,我们的民族骄傲与文化自信其实来自历史深处。
PS:
小裁缝是西洋音乐工作者,名牌奴隶;
喜爱欧洲文学、语言、建筑、绘画、旅行。。。。
好鲜衣美食华灯精舍;
但对中国民族文化生态的重建和民族文艺的复兴
怀有
绝对的赤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