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23:00,在IPTV上看了《心术》第二集,其中有个情节值得与大家分享。一位刚刚工作的女护士为外伤病人包扎伤口后,用纱布在伤口外打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并拍拍病人的脑袋,调皮地说:“心情好,伤口就愈合快”。
该剧情显然是在引导我们医护人员应当更加重视病人的心理和情绪,非常值得肯定。据卫生部的数据,80%的医患纠纷来源于医患沟通不畅。该数据如何获得、是否准确我们尚且不讨论,但至少可以说明,如果医护人员更加重视医患沟通,将可以大幅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其实这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就正式提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概念(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是以人类的疾病谱以及健康观念的变化为依据的,这一模式认为导致人类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生物学方法以外,还应当包括社会学方法和心理学方法。但遗憾的是,我们至今为止,还没有充分重视患者的社会和心理因素。通俗地说,我们的医护人员还仅关注病,没有足够的重视人,这不仅在实质上影响了治疗效果,也增加了医患矛盾。
那么,如何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水平呢?我认为:
一、在医学生教育中增加人文科学的比重。目前,在我们的医学教育中,人文科学甚少,医学生很苦,不仅是课程多,而且大多课程沉闷晦涩,很容易造就医学生刻板冷漠的思维,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只看病不看人,不利于其执业和成长;
二、医学是终生教育,在医生的继续教育中,也应增加人文科学的比重,并在行医过程中养成良好沟通的习惯。我举一个例子,有位肿瘤科的大夫已经是副主任医师了,有天他在给一位急性白血病的病人查房时,对其他随同医生说,这种病人90%的可能性是要马上死的,这句话被病人听到了,马上从病床上爬下来,追着他辱骂殴打;后来他汲取教训,遇到类似病人时,改变了一种说法,说这种病人还是有10%左右救治的希望,我们不能放弃,病人就对他热泪盈眶,感激涕零。
《心术》,这个名字取得好,有术更要有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