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盛行的市场告诉我们,价格还是第一竞争要素
标签:
市场营销价格竞争价格优势低价格高价高质 |
分类: 营销杂谈 |
近一段时间,“拼多多”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除了成功上市之外,媒体议论更多的,则是“山寨货”的盛行。有人开玩笑说:“正是山寨货让我们知道了中国的穷人原来还有这么多……”,玩笑归玩笑,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价格,在大多数时候真的是市场第一竞争要素。
不能否认的是,市场上确实有那种高价格高品质高规格的奢侈品存在——在这样的范畴当中,稀缺与高价是并存的逻辑,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奢侈品的个性化参数决定了它们不可能是海量存在大大众化产品,所以,针对大众市场并不具有代表性和参考价值。
在大众市场的范畴之内,尽管也有很多品牌、企业、产品打出了“高质高价”的旗帜,但是有几家将产品定位于“高价”的企业是因为“高质”成功的呢?或许,你能够依据自己的记忆和判断举出几个例子,比如……,但是,仔细思考一下,你是如何认为这些产品真的是“高质量”的呢?
客观地讲,大众市场更喜欢“低价格”,未必是大家不喜欢“高质高价”,其中最关键的部分,就在于人们无法凭借自身的知识去判断“高质量”的真假——现在的商品林林总总,各种新名词、新概念不断地被融入使用到面向大众的产品当中,让人们更加失去了自己判断的能力,再加上有些别有用心的商家——既然根本无法判断谁的质量是真的好,当然要买便宜的。
在十几年前,香辣蟹曾经火热于北京大街小巷的餐馆之中。在我经常去的一家餐馆之中,螃蟹会按照个头的大小分为48一斤、68一斤、和88一斤,我总是会点48一斤的螃蟹,有时一起吃饭的朋友会说点个大的,我会告诉他,无论我点多少钱一斤的,都无法判断餐馆的后厨到底用哪个大小的螃蟹来入菜,因此,我宁可点两斤48一斤的,可以看到四个夹子……,也不要一个大的88一斤的。也许这方面我有些阴谋论,但是当螃蟹做好端上来的时候,我真的判断不出被做熟的螃蟹是哪个“级别”的,毕竟,即便我点了88一斤的,也存在着餐馆给我上48一斤的螃蟹的可能,这个时候,从我的利益最优的角度而言,我当然会选便宜的!
所以,是不是应该认为:市场上本来可以接受高价格,但是必须有非常明确的、老百姓都可以检验的高质量的标准呢?在菜市场里卖的菜,如果被知道了是“农药残留超标”,那么恐怕卖的多便宜也不会有人问津的,这是因为“农药残留”已经成为了一个大众都可以评判的质量标准,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从高质量到高价格,虽然是属于市场的变化,但是真正能够带动这个市场变化的,其实是大众知识的普及以及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这并不是一家企业或某个产业可以完成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人们会在质量差不多的时候选择低价格——这是常理,但是现今的情况却是——人们在不懂得不评判产品质量的情况下选择低价格,这么去理解,是不是会更容易找到解决的办法呢?

加载中…